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理论和逻辑的思辨性阅读第一讲知识回扣,构建学科素养考情·分析预测年份卷别话题题材考点2019全国卷Ⅰ文艺创作与人民政论文①理解分析文章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根据文本内容做出推断全国卷Ⅱ杜甫诗歌的成就学术论文全国卷Ⅲ传统表演艺术学术论文2018全国卷Ⅰ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学术论文①理解分析文章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根据文本内容做出推断全国卷Ⅱ“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学术论文全国卷Ⅲ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政论文2017全国卷Ⅰ气候正义政论文①理解分析文章内容②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③根据文本内容做出推断全国卷Ⅱ青花瓷的崛起学术论文全国卷Ⅲ乡村记忆时评【分析预测】(1)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训练:通过阅读论述类作品,梳理整合文本信息,理解论点与论据,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思维的严谨性、限制性、敏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2)注重整体阅读文章的考查:逐渐提高浏览文字的速度,处理信息的速度及准确度,提高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3)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训练:在阅读论述类作品的过程中,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与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4)高考试题选项命制更加灵活:选项加工原文信息的方式更加巧妙和隐蔽,选项的逻辑推理更加严谨,体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思想,如全国卷Ⅰ第3题C选项,考查了文本内容与课外说法的相通性。基础·知识回扣[原文展示](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②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真题·阅读模板③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④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⑥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⑦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⑧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⑨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⑩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⑪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⑫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⑬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⑭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⑮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⑯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⑰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⑱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⑳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21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22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23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随文解读]第一段:论点与论据第一段共两句话,第①句提出问题: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第②句引用习近平的话论述上述问题。【提示】第2题A项需要结合第①句比对分析。关键词句②中的“只有……才……”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命题者会在句间关系处设题。关系第一段第①句提出问题,第②句引用习近平的话间接回答了问题,这两句是阐释关系。命题者会利用这种关系设题。第二段:论点与论据第二段共七句话,句⑧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句③指出文艺界存在的对时代与创作的普遍观点。句④⑤⑥⑦阐述了日新月异的现实对许多作家、艺术家带来的困惑及观察现实、理解生活的巨大困难。句⑧由此得出作者观点:作家、艺术家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句⑨是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下一段论述的内容。【提示】第1题A项需要结合第③句比对分析。第2题B项需要结合本段内容比对分析。第3题A项需要结合第⑤⑦⑧句判断。第3题B项需要结合第⑥句判断。关键词句③中的“只有……才……”表条件关系,句④中的“然而”表转折关系,句⑨中的“那么”表承接关系,命题者会在这些句间关系和论证思路上设题。关系第二段七句话是分总关系,句③④⑤⑥⑦是阐释性的文字,句⑧是观点句,句⑨是过渡句。第三段:论点与论据第三段共三句话,句⑫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句⑩是论据,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句⑪论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对我们的启发。句⑫表明作者的观点,强调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示】第2题C项需要结合本段内容比对分析。关键词句⑩中的“为了”表目的关系,句⑫中的“只有……才……”表条件关系,命题者会在句间关系处设题。关系第三段三句话是分总关系,句⑩是论据,句⑪是阐释句,句⑫是观点句。第四段:论点与论据第四段共五句话,句⑬⑰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句⑬指出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的目的。句⑭⑮⑯论述了文化运动以来的作家都和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并形成某个情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作家: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句⑰表明作者的观点:广大人民是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提示】第1题B项需要结合第⑮⑯句比对分析。第1题C项需要结合第⑰句判断。第2题B项需要结合第⑭句比对分析。第3题C项需要结合第⑮⑯句比对分析。关键词句⑬中的“为了”表目的关系,句⑭中的“无论……都……”表条件关系,句⑰中的“但”表转折关系,命题者会在这些句间关系处设题。关系第四段五句话是总分总关系,句⑬是观点句,句⑭⑮⑯是阐释句,句⑰是观点句。第五段:论点与论据第五段共六句话,句⑱是本段的中心句,也是观点句。句是本段的观点句,也是总结句。句⑲是阐述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句⑳论述有责任的艺术家要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要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提示】第1题D项需要结合第⑳句比对分析。第2题D项需要结合第句比对分析。第3题D项需要结合第⑲句比对分析。关键词句⑲中的“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句⑳中的“但是”表转折关系,句中的“只有……才……”表条件关系,命题者会在这些句间关系处设题。关系第五段六句话是总分总关系,句⑱是观点句,句⑲⑳是阐释句,句是观点句。[行文结构图]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精准解题品悟]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混淆关系。原文第2段中说“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是“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的前提,并没有说“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4段中说“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选项中“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曲解文意。D项,说法绝对。原文最后一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说法绝对。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又说“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可见最后一段论证了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什么样的文化精品奉献人民的问题。并不能得出“论证了正面人物……体现”的结论。另外,“根本体现”于文无据。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推断的能力。“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缺乏依据。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强调文学家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在“质”上,而没有说“少”。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昔人常言:礼有经亦有权。权是变,经是不变。这句话或许可借用以表明中国文化数千年来走过的历程——有变有不变。但是世界上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文化,一成不变则意味着断裂,意味着死亡。堪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其他古老文明,不是已成陈迹,便是蜕为另外一种文化[迁移巩固落实]。唯有中国文化是延续数千年,既不中断亦未面目全非。这就是有变有不变的结果。有变才能发展,有不变才能维持其本来精髓。一成不变的观点显然无法解释中国文化的进程。那么中国文化变的是什么呢?从物质方面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还有哪一样是不变的?早在赵武灵王时已经胡服骑射了,早在汉灵帝时已经流行胡饭胡床了。即使在政治制度方面,我们又何尝落在人后?在亚洲,我们是最早打落皇冠的,比谁变得都快。至于精神文化范畴的音乐舞蹈,盛唐时就既有胡琴又有胡旋舞,且全都来自西域。不变的具体是指什么呢?是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双书·地理志》讲:“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尽管一变再变,但变到“道”就不再往下变了。那么道又是什么呢?《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在中国都只是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1讲 知识回扣,构建学科素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2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