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注重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二部分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素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入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在后面我们将讲到。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以“引”为例:[字形解说]左边是一张大弓,右边一手握弦,箭在弦上,表示引弓与开弓。开弓使弦满,相距益长,故解释为“拉开”,后引申出“延长”之意。拉满弓,不发箭,引申“引导、带领”之义。拉弓需“举起”。[具体图示]意义教材联想本义拉开弓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引申义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意义教材联想引申义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宋史·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cónɡ),如“从弟”。虽然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正确地解释词语。[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即时小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败.刺史府门败:冲毁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用C.旦则复出营.职营:谋生D.落.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解析:选C。营:经营。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稽:反省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牧:治理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才的人D.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治:安定太平解析:选A。稽:考查。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平画.画:谋划B.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何古之法.法:法度D.不循.古而兴循:遵循解析:选C。法:效法。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解析:选D。“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任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变化情况示例词义扩大范围扩大色(古:脸色;今:颜色)皮(古:兽皮;今:皮肤)病(古:重病;今:病)江(古:长江;今:江河)义项增多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变化情况示例词义缩小范围缩小臭(古:气味;今:坏气味)子(古:孩子总称;今:儿子)义项减少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怜(古:爱,怜悯;今:怜悯)词义转移涕(古:眼泪;今:鼻涕)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狱(古:案件;今:监狱)变化情况示例感情色彩变化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中的少数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体上有三种形式:形式教材联想古代汉语是双音词,现代汉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妻子”,古义指“妻和子女”,今义则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又如《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则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形式教材联想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常在一起使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的“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学者”,古义是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形式教材联想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有时连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意思均为“扩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又如《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开朗”,古义是两个词,开阔,明朗,今义是一个词,乐观,畅快[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答:(2)吾与汝俱少年..。(《祭十二郎文》)答:(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答:(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答:(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并序》)答:答案:(1)“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少年”,古义,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3)“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智慧。(4)“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6.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A.不能复分别..B.乃厌倦..不堪C.对面..取人物D.对面取人物..解析:选B。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离别”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思。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得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三、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解说举例注意点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解说举例注意点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通“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受”通“授”中学教材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解说举例注意点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异体字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的情况了。[即时小练]7.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1 素养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