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2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一考点二热点聚焦3栏目导航栏目导航读图攻略系列之十一4[考纲考向][核心素养][思维导图]★最新考纲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向预测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考查由“成因”转向“影响”,“过程→变化→影响”成为主要命题线索1.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2.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3.地理实践力: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知识记牢‖——识记基础忆教材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_______。热能2.表现形式及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___地壳运动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____________岩浆活动岩浆只有____________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_______________。断裂带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高低不平‖要点记清‖——排疑解惑提素能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板块运动与地貌相撞板块运动张裂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备考练通‖——研透真题练预测(2018年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解析:选A由“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测其成因是地壳断陷集水成湖。火山口集水形成的湖泊应大致呈圆形,而河流改道和滑坡阻断河流形成的湖泊应该深度较小。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析:选C贝加尔湖位于高原山地,降水量加大和入湖径流增多的水量溢出会往海拔较低的地方流,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入湖泥沙增多会增加湖底沉积物,反而使湖水深度减小。只有湖盆加深才会使湖水深度加大。(2018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选D由地质剖面图可知,该地区有页岩、砂岩和石灰岩分布,在页岩、砂岩分布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下切)作用,形成河谷地貌;而在石灰岩地区,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溶蚀作用,即水的溶解和冲刷,形成峰林等喀斯特地貌,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岩石种类不同,流水作用差异明显,D项正确;该地区小范围内年降水量差异较小,A项错误;由图中岩层弯曲状态可以判断,该地区为向斜构造,甲、乙两处均位于向斜的侧翼但地貌不同,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该区域植被状况,C项错误。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解析:选A图示区域河流形成了两级阶地,阶地是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当地壳抬升时,河流下切作用明显,形成深切河谷;当地壳相对稳定时,流水下切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增强,形成河流阶地。由此可知,该地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持续抬升不会形成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项错误;地壳沉降,该地区河流下切作用较弱,图中古河床较现代河谷的位置明显偏高,说明有明显的下切作用,C、D项错误。预测点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018届安庆联考)2017年6月19日,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5000m,火山本身高度为3283m,该火山的航空危险级别为“橙色”。据此完成1~2题。1.火山喷发现象属于()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水平运动D.垂直运动解析:选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三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2.下面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是()A.地壳水平运动B.地壳垂直运动C.岩浆活动D.变质作用解析:选D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质学家在安徽省天柱山发现了世界上暴露最深的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的花岗岩和丰富的片麻岩、榴辉岩(一般存在于万米以下的地幔之中)使得天柱山成为全球研究大陆动力学的较佳地区。据此回答3~4题。3.天柱山超高压变质带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岩浆冷凝B.变质作用C.板块运动D.火山喷发解析:选B超高压变质带是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变质而形成的,属于变质岩。4.造成天柱山花岗岩裸露的内力作用是()A.岩浆冷却凝固B.地壳上升C.火山喷发D.风化侵蚀解析:选B花岗岩属于侵入岩,随着地壳上升,出露地表。考点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知识记牢‖——识记基础忆教材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太阳辐射能2.主要表现形式表现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______使岩石______________,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________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_____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生物经常遭到破坏侵蚀堆积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平缓‖要点记清‖——排疑解惑提素能一、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二、外力作用的判断技巧1.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读(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①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②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③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④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溶蚀作用;⑤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堆积作用;⑥海边的嶙峋岩岸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堆积作用等。2.外力侵蚀与堆积的判断方法(1)看外力的强弱①当外力作用强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②当外力作用减弱时,以堆积作用为主。(2)根据地势高低地势高的地区多以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的地区多以堆积作用为主。(3)根据地表组成物质①当地表被松散的沉积物覆盖时,以堆积作用为主;②当地表沟壑纵横,组成物质比较粗大时,以侵蚀作用为主。(4)根据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当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时,以堆积作用为主;当海岸线不断向陆地推进时,以侵蚀作用为主。‖备考练通‖——研透真题练预测(2016年全国卷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解析:选C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解析:选B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选D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2015年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4~5题。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解析:选D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5.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选B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7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