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技能一 地理图表突破 专项4 统计图表课件
专项4统计图表类型与特点1.图形特点:统计图是用坐标值的大小显示地理数据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图。这种图对分析各种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和依存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据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比较。2.图表类型:平面直角坐标图、柱状坐标图、三角坐标图、结构统计图等。3.命题特点:高考命题多通过对统计图表数据、数据趋向特点等的判读,来分析某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发展过程特点。统计图表的判读步骤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类型一平面直角坐标图[思维路径][典例](2019·浙江省4月选考)下图为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完成(1)~(2)题。[典题探究](1)表示城镇人口比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中折线反映了A.城镇人口比重显著下降B.第一产业产值逐年下降C.第三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D.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正相关[思路导引]第一步:结合图名,审阅材料。本题利用浙江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统计图,考查三次产业及城市化的相关知识。第二步:读材料、图像提取有效信息。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问题。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④所占比重最小,应为农业(第一产业),而②③比值较高,应为第三产业及第二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则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再结合数值来看,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应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大约在60-80%左右,所以①为城镇人口比重,故选A。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为城镇人口比重,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二产业,④为第一产业,城镇人口比重上升,A错。第一产业比重略有降低,但是由于总产值升高,第一产业产值不一定降低,B错。第三产业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为正相关的关系,是城市化动力,C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与城市化呈负相关,D错。故选C。[答案](1)A(2)C(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下题。[对点演练]1.该图体现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解析从图中看,两种用地类型并未呈交错分布,A不对;从图中看,商业区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较大,农业用地随着距离市中心远近地租变化很小,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大,B不对;图中反映的是商业用地和农业用地的付租能力的高低变化,无法反映商业用地向郊区拓展的情况,C不对;从图中看,在城市城郊结合部,商业用地地租远高于农业用地地租,说明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租金低,D对。故选D。答案D(2019·江苏卷)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2~3题。2.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3.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2题,PM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身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选C。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使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ABD错误。第3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的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因此正确答案选A。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BCD错误。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答案2.C3.A三角坐标图的判读类型二三角坐标图[思维路径]下图中M表示我国南方某市城郊农产品产值构成。读图回答1~2题。[对点演练]1.该市城郊农产品产值最高的是A.花卉B.蔬菜C.稻米D.小麦2.该市城郊近年来花卉、蔬菜等农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是A.郊区地形平坦B.气候雨热同期C.市场需求量大D.农业技术的推广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市城郊农产品中粮食的产值约为20%,花卉的产值约为30%,蔬菜的产值约为50%。第2题,影响城郊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答案1.B2.C(2019·福州质检)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据此完成3~4题。3.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A.Q—P—NB.N—P—QC.P—N—QD.N—Q—P4.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最完善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解析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发展历程,以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三产业分别约为35%和15%,为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三产业分别约为18%和32%,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Q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约为65%,第一、二产业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还没有达到最高,A错;N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郊农业并不是最发达的,C错;Q阶段为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加速阶段有所下降,但工业仍然不断发展,产值继续上升,B对、D错。答案3.B4.B结构统计图的判读类型三结构统计图[思维路径](2020·衡水一模)下图为四地受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时间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对点演练]1.图示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A.甲、乙、丁、丙B.乙、丁、丙、甲C.丙、甲、乙、丁D.丁、丙、甲、乙2.图示A.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B.乙地可能为非洲南端好望角C.丙地地处南美洲太平洋沿岸D.丁地地处非洲撒哈拉地区解析第1题,四地中,只有甲地受盛行西风控制时间最长,说明纬度最高;丙地一年中6个月受盛行西风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说明纬度高于乙地和丁地;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纬度低于丁地,故B项正确。第2题,甲地几乎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说明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分布规律是位于大陆西岸40°-60°之间。故甲地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A项正确;非洲南端好望角为地中海气候,乙地6个月受信风带控制,6个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是热带沙漠气候,故B项错误:丙地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故C项错误;丁地为南半球的热带沙漠气候,故D项错误。答案1.B2.A2019年1月11日,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城市副中心要处理好与河北雄安新区的关系,实现功能分工、错位发展,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还要处理好与河北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和香河)地区的关系,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下图为北京市“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结构图。据此完成3~5题。3.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最直接的目的是A.提高北京城市等级B.控制中心城区规模C.带动北京东部发展D.优化交通网络系统4.与雄安新区相比,通州的明显优势是A.基础设施完善B.国家政策支持C.淡水资源充足D.发展空间充裕5.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主要是因为廊坊北三县A.劳动力素质高B.产业基础雄厚C.地理位置优越D.生态环境优良解析第3题,北京市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城市化问题突出,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可以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交通等压力,故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是其直接目的;当然也能带动北京东部发展,优化交通网络系统,但这不是其最直接的目的;对提升北京城市等级没有明显影响。故选B。第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雄安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内有河北最大淡水湖泊白洋淀,淡水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充裕,但经济基础薄弱;与雄安新区相比,通州靠近北京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二者都有国家政策支持。故选A。第5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廊坊北三县(三河、大厂和香河)与北京通州相邻,距离北京中心城区较近,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发展势必会带动廊坊北三县的发展,因此廊坊北三县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需要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优良不是主要原因,廊坊北三县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故选C。答案3.B4.A5.C
本文标题: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技能一 地理图表突破 专项4 统计图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7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