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单元提升(七)234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史料在工业上,与此相同的格局也很明显,因为欧洲许多工业区已遭破坏,而美国的工厂却在战时极大需求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惊人地发展起来。到1929年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因此,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完全改变。欧洲已不再像在19世纪时那样,是世界的银行家和世界的工厂。这两方面的领导权已转到大西洋彼岸。……在这一革命的紧要关头,许多欧洲人都期待两位非欧洲人……的指导。数百万死伤的人和城乡冒着烟雾的废墟使得广大民众易于接受进行革命和实现社会新秩序的号召。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革命,柏林、汉堡和布达佩斯都建立了苏维埃。伦敦、巴黎和罗马街头也举行了示威游行。——《全球通史》5解读史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给欧洲带来深刻的经济、政治危机。经济上,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在世界上的财政金融地位下降,丧失了金融领导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减弱,政治上欧洲各国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62.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及性质史料新政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是历史上进步主义传统的继续;新政的改良措施具有进步意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尝试;新政为战后美国政府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调整和改革措施提供了一种模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新政代表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并着重体现了垄断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利益,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黄安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7解读作者认为,罗斯福新政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新政使美国成功地渡过了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83.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史料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有如下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4.苏联模式的影响史料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访问苏联。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解读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和评价。具体解读如下:(1)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2)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不重视改善民生,压制了自由、民主。105.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发挥的作用及启示史料1942年8月7日,美国海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迈出了通往东京的漫长道路上的第一步。到1944年时,美国占领了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和关岛,使日本本土诸岛处于新型B-29轰炸机的航程之内。1945年8月14日,美国海军——也是整个美国在太平洋海域的战争终于结束了。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正式投降书是在一艘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的。——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1解读作用: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美国的战略反攻和战胜日本法西斯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认识:建设强大的现代海军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有利于维护海洋航道的自由航行、海上安全和世界和平。12主题北洋政府内部“中立”与“参战”的争论史料围绕着中立还是加入协约国问题,中国内部出现了一场大的争论,对立双方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看法,要点如下:其一,谁能赢得战争?对战争形势的不同判断是双方歧见的基本原因。反对对德断交者认为,德国有取胜的希望。比较起来,更多的人相信,在美国站到协约国一边后,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其二,出席和会是否对中国至关重要?反对者认为,出席和会对中国并无大助。副总统冯国璋便认为,列席和平大会,并不能遏止列强野心,即便中国有幸与会,也难保列强不图谋中国。赞成者自以使中国能出席处理战后重大事宜的和会为一13极重要的目标。其三,强邻日本会有何种动作?对日本的担忧为争论双方所共有,只是看法迥异。反对者认为,日本之诡谋可畏。赞成者则认为,参战之后正可以借协约国之力,阻止日本今后进一步危害中国。其四,参战对于中国内政的影响如何?反对者担心,加入协约国后,中国在提供粮食军火方面不能不应其所求,但中国已自顾不暇,再协济他国,中国先有坐困之忧,万一发生内变,何以应对?赞成者认为,通过参战对外战争可以达到整治内务的目的。经过激烈争论,总体而言,主张对德绝交的力量超过了主张中立的力量。——侯中军《1949年以来的中国与一战外交研究》14活动要求: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请同学们结合上述史料及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假设自己就是当时北洋政府的决策者,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并表述成文,然后同学之间相互展示交流。15本节内容结束
本文标题:2020春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提升(七)课件 新人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7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