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寡头联盟、外部效应与最优进入策略(DOC10)(1)
1寡头联盟、外部效应与最优进入策略陈志俊*林仁方**摘要寡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是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研究对象。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当面临着潜在的进入者时,寡头们就有可能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他们会结成联盟共同对付入侵者。而这种结盟关系显然地给进入者施加负的外部效应,使其处于不利地位,并导致进入者的策略反制。如果寡头的联盟内部存在交易成本,当进入者使用分而治之的反击策略时,联盟内部的利益冲突就会被放大,并且可能导致联盟的失败。这一结论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实中导致寡头联盟的形成与解体的外部原因。关键词:寡头联盟,外部性,机制设计OligopolyPredation,ExternalityandOptimalEntranceAbstractOligopolieshaveincentivestoformcoalitionwhentheyfacepotentialentrance.However,thecoalitionwillimposenegativeexternalitiesontheentrant,andmakeshimworseoff.Asaresponse,theentrantwantstopreventcoalitionformation,employingthestrategyof“divideandconquer”.Hiscounterstrategywillsucceedwhentransactioncostsexistinthecoalition,andthecoalitionwillfailduetotheenlargedconflictofinterest.Thesebasicideasinthispapercanthusillustratetheformingandcollapsingofoligopolycoalitionsinindustryorganization.JELClassifications:C72,L13,L14*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Email:chenzj1219@hotmail.com**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2寡头联盟、外部效应与最优进入策略一、导言结盟是社会生活中寻求合作收益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它在国际关系、经济活动以及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形成联盟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然而在许多情形下,这种联盟却会对局外人带来负的外部效应。比如在国际关系中,两个国家的结盟会对利益相关的第三方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任何形式的军事同盟显然会威胁非同盟国的国家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不管同盟国以何种方式声明其结盟的目的并不针对第三方,结盟所造成的利益格局的改变必将导致第三方采取策略性反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联盟所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局外人的策略性反应无外乎分化旧的同盟以及形成新的同盟两种。当联盟内部存在不对称信息时,克服不对称信息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导致合作效率的损失,在这种情形下,局外人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就能够分化并瓦解旧的联盟,或代之以新的联盟。因而,当存在结盟的外部性时,联盟的稳定性不仅仅取决于联盟内部的合作效率,同时还取决于它所施加于局外人的外部效应。而局外人的策略性反应以及联盟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利益格局变得十分复杂,导致均衡结构的预测变得十分困难。其结果是,不但联盟的合作收益无法实现,并且可能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任何形式的结盟都必须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外部效应和相应地局外人的最优反应,以及联盟内部和局外人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均衡格局。否则的话,短视的结盟行为不但导致联盟的失败,并且有可能引火烧身。在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一部《东周列国志》足以令人深思;而在现实世界中,即使是自诩为高明的政治家们仍然会重复类似的错误,最近发生的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之争导致四国联盟的失利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将上述基本思想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可以进一步拓展传统的寡头理论,更好的解释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寡头联盟的稳定性。当市场面临新的进入者时,在位的寡头企业就会有积极性结成攻守同盟共同对付进入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从竞争对手而转变成合作伙伴。一般地,寡头企业挤压进入者的传统手段包括:压低价格挤压对方的市场空间;与经销商签订长期专卖合同以切断对手的销售途径等。但是,如果进入者拥有新的专利技术以及较低的边际成本,上述手段就难以奏效。在这种情形下,寡头企业往往会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新技术,这种联合研发能够动员单个企业所不具备的人力资本,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发出新的技术,并降低新产品的边际成本。由于人力资本在本质上是难以观察和验证的,因而寡头企业在联合开发过程中就会出现团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降低联合研发的效率,甚至有可能导致联盟的失败。为此,寡头企业必须设计一个团队的协调和激励机制,以尽可能地减少合作效率的损失。上述联盟内部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如果孤立地考虑,则很容易在经典的激励理论框架内加以解决。然而,寡头联盟的形成改变了市场的利益格局,使得进入者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旦寡头联盟的联合研发成功,他们所拥有的新技术使得进入者丧失技术和成本优势而无法和寡头们竞争。这使得进入者不得不采取新的策略以阻止寡头联盟的联合研发活动。理性的进入者注意到寡头联盟内部存在道德风险,因而并非铁板一块。如果她能够与其中的某个寡头企业进行秘密的谈判,并以专利转让或专营契约的形式承诺给予后者足够的利益(至少超过他在寡头联盟中的收益),则完全有可能说服该寡头放弃研发投资从而导致联合研发活动的失败。进一步地,一个更为聪明的进入者甚至可以设计一个专营契约竞拍机制,用密封竞标的方式确定合作对象。这样一个竞拍机制在联盟内部中引入了竞争,从而将寡头企业从合作伙伴变成为竞争对手。通过适当的机制设计,进入者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打破寡头联盟。3上述分析表明,当存在结盟的外部性时,联盟的稳定性将会受到局外人反制策略的冲击,此时,联盟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如不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就会被放大,导致进一步的效率损失以及最终联盟的解体。本论文的结构如下:在第二节,我们对经济学中关于合作联盟的理论发展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在第三节,我们引入了基本模型,并在第四节分析了短视均衡作为一个理论的参照。第五节,作为本文的核心内容,我们分析了专营契约和最优的进入策略,并得到了主要的结论。在第六节,我们对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二、文献回顾1950年代随着合作对策的兴起,经济学对合作与联盟的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核配置”和“Shapley值”是合作对策两个最重要的解概念。然而由于传统的合作对策分析框架难以分析参与人的策略行为尤其是不对称信息下的策略行为,使得合作对策的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进一步阻碍了理论本身的发展。因而与非合作对策理论的非凡成就相比,近40年合作对策理论几乎陷于停滞。在这种情形下,经济学对于结盟行为的研究转向了非合作对策的理论框架。1980年代,在非合作对策理论框架下关于合作与结盟行为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静态对策框架中,Bernheim—Peleg—Whinston(1986)提出了“免于结盟的纳什均衡”(Coalition-ProofNashEquilibrium)作为一个考虑参与人结盟行为的解概念。所谓“免于结盟的纳什均衡”(CPNE)是指参与人的一组均衡策略,该策略不但使得任何个人的单方面背离是无利可图的,并且使得联盟以及相应子联盟的联合背离是无利可图的。作为一个基本假设,CPNE要求联盟的联合背离行为必须是参与人“自持的协议”(self-enforcingagreement),即不存在第三方来协调和仲裁这种合作。另一个对于合作与结盟行为研究的重要进展是在重复对策的框架下取得的,包括Abreu(1988),FudenbergandMaskin(1986),Abreu,PearceandStacchetti(1990)以及Fudenberg,LevinandMaskin(1994)等。重复对策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参与人策略合作的激励机制问题,即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均衡策略来维持参与人的合作,而著名的“无名氏”定理则在理论上保证了,在完全信息对策中帕雷托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子对策完备纳什均衡来实施;而在不完全公共信息对策中,帕雷托有效的配置可以通过完备公共均衡来近似实施1。上述理论的方法论和结论广泛地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中,成功地解释了寡头联盟的策略行为。然而,上述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即忽略了结盟的外部性。Bernheim,PelegandWhinston(1986)提出的“免于结盟的纳什均衡”并没有考虑,当参与人以联盟的形式背离一个既定策略时,这种背离会对局外人施加联盟的外部性,并导致局外人的策略反应,而后者的行动可能使得联盟内部的行动无法协调一致,从而改变整个均衡的结构。因而,当存在结盟的外部性时,如果将联盟内部的激励问题从它的外部环境中隔离出来单独考虑,只能得到一个“短视的均衡”解,它显然是不稳定的。上述问题的思考导致了方法论的转换,同时也使得联盟稳定性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如上所述,联盟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联盟内部的合作效率,并且还取决于它所施加的外部性所导致的局外人策略反应,这种策略反应会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并可能使得旧的联盟变得无利可图。而在新的利益格局下,会出现新的联盟,它的稳定性同样取决于上述两个主要因素。上述分析表明,在经典的非合作对策理论框架下求解结盟的均衡结构已经变得非常困难。事实上,上述困难反映了经典的非合作对策理论在求解“大对策”(即三人以上对策)的均衡策略时所面临的局限性。1所谓完备公共均衡,是指在均衡路径上存在完备的公共信息,并以此作为参与人选择均衡策略的依据。4自1990年代起,对策论在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向:第一,继续在经典的非合作对策理论和谈判理论的框架下分析联盟的形成及其稳定性问题,并引入新的解概念分析联盟的均衡结构。Chwe(1994),Bloch(1996)以及RayandVohra(1997,1999)各自分析了不同的联盟形成模式,以及存在结盟外部性时的均衡或稳定结构。其共同的假设仍然是非合作对策的基石,即联盟的形成是策略行为,它的维系依靠自持的协议,不存在契约的约束。而他们所提出的解概念,虽然大量沿用合作对策的基本思想和经典结论,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策略均衡。虽然这一方向的研究并未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他们所提出的关于联盟外部性的基本问题和新的稳定性概念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第二,将合作对策的基本思想引入到非合作对策的理论框架中,并借鉴社会学中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考虑不同的网络结构下联盟的效率和稳定性。AumannandMyerson(1988)最先提出上述思想,而JacksonandWolinsky(1996)则建立了一个开创性的分析框架。此后,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性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2。这一分析框架的基本点是,在联盟内部引入某种网络结构,其基本单位是两两之间的自发联结。而结盟所能带来的利益取决于不同的网络结构,可以用价值函数来定义。不同的网络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外部效应,对网络的稳定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便于分析,JacksonandWolinsky(1996)引入了一个两两稳定性概念3,这使得网络稳定性和效率的分析大大简化,从而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三、在合作对策的理论框架下,分析联盟的外部性。Maskin(2003)通过修正Shapley值的定义,将结盟外部性的分析纳入到经典的合作对策的框架中,并推广了Shapley值的应用范围。而Myerson(2005)则将“核配置”这一合作对策的解概念推广到不完全信息对策中,并在新的框架下分析联盟的形成问题。另一方面,在机制设计和契约理论的框架下,关于联盟与合谋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Tirole(1986)作为一篇开创性的论文,提出了在多代理人框架下研究代理人合谋行为新的方法论。在该理论框架中,分析代理人合谋的外部效应以及委托人策略反应的方法论基础是著名的“免于合谋原理
本文标题:寡头联盟、外部效应与最优进入策略(DOC10)(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