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知识点判断课前预习抓双基课后提能再巩固课堂达标点对点课前预习抓双基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历史原因: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_______、逐一剪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2)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借口“______”,串通其他六国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3)集权措施:汉武帝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郡县制清君侧推恩令2.唐朝的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藩镇割据:平定“__________”后地方节度使实力强大,形成藩镇割据。(2)五代十国:实质是_________势力的继续与扩大。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着手解决唐末五代_________的问题。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地方割据(2)措施①_______。宋太祖将禁军分别划归“三衙”统领,发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②_______。宋初削弱或剥夺了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③_______。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定地点,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却造成了“____”“____”“_____”的国家财政危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冗官冗兵冗费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1)_______: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2)设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立_____;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2.清朝:设置军机处(1)背景:清初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_______________处理军国大事。废丞相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2)设置:_____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3)职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只能__________,没有决策权。(4)影响:提高了清王朝的__________;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是_________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呈现出的趋势(1)中央与地方的斗争: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__________。(2)皇权与相权的斗争:_____不断加强、____不断遭到压制。雍正跪奏笔录行政效率专制皇权绝对上风皇权相权1.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是形成王国问题的重要原因。()2.宋代的分化事权,削弱了皇权。()3.明朝的内阁是中央决策机构。()4.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5.明清时期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内阁制”有着本质区别。()√××√√课堂达标点对点知识点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主父偃提出这个建议是为了()A实行“推恩令”B.巩固汉初分封的格局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D.削弱相权解析:从材料中的“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这是推恩令,其目的是解决王国问题,削弱封国势力,加强中央权力,B项错误,C项正确;A项是表现,不是目的,排除;材料是在削弱王国势力,与削弱相权无关,D项错误。答案:C2.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审核权下放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解析:材料反映出唐朝后期,藩镇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C项正确;A项不能反映出变化,排除;材料不是权力下放,而是地方专权,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不是郡县各自为政,D项错误。答案:C3.“安史之乱”与“七国之乱”发生的相同原因是()A.中央政府统治腐朽B.地方势力强大C.内地兵力空虚D.皇帝不问政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A、C、D三项都不符合“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因为地方诸侯王国势力的强大;“安史之乱”是因为边镇节度使势力强大而发动的叛乱。二者都是地方势力强大,不服从中央节制而引起的。答案:B4.(2019·广东汕头高一期末)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A.颁布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词“经济手段”。宋朝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财政权收归中央,也就破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答案:B5.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消极影响在于()A.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B.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D.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解析:注意本题的设问“消极影响”。A、B、C三项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央集权强化了中央的权力,削弱了地方权力和地方的主动性,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D项符合题意。答案:D知识点二皇权的不断加强6.《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内阁建立的根本原因解析:从材料中的“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和御史韩宜可对胡惟庸的攻击并结合所学可知,皇权与相权矛盾激烈,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皇权与相权之争,不能反映社会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C两项错误;内阁建立的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材料只是导火线,排除D项。答案:A7.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祖铸了一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挂在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制最坏时,司礼监便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这主要是由于司礼监控制了()A.监督权B.内阁C.票拟权D.批红权解析:太监属于皇宫工作人员,因此不能选择A、B两项;明宣宗时期,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称“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常常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批红”大权。故选D项,排除C项。答案:D8.(2018·陕西西安一中高一期末)我国古代某地发生了洪灾,内阁大臣立刻根据皇帝的旨意起草诏书,然后送工部、户部具体执行赈灾事宜。由此推知,上述情境可能出现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解析:明朝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制度,因此材料中的情境最有可能是在明朝,D项正确。答案:D9.(2018·福建省八县市高一期末)清朝时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设内阁B.设立军机处C.设立三省六部制D.废除丞相制度解析:标志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B项正确。答案:B10.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政治体制存在什么问题?西汉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2)图二、图三所反映的政治形势有何联系?这种政治形势对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借鉴?采取了什么措施?答案:(1)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景帝“削藩”,平定叛乱;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解决了王国问题。(2)图二反映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图三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北宋建立后,针对历史上藩镇割据的教训,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和财力,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本文标题:2020版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4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