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基础、自我诊断精梳细理练基础冲名牌、学霸加餐辨清易错巧夺冠提能力、分层集训基础巩固练综合强基础、自我诊断[自主梳理]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1____、2_____、生物、土壤、地形等。2.物质与能量循环(1)类型:水循环、3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2)意义:进行4__________和5__________,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水岩石生物循环物质迁移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6__________的能力。(2)过程:植物提供7__________,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8__________,生产出有机物。合成有机物叶绿素光合作用2.平衡功能(1)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9__________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2)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10__________,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物质和能量平衡功能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11__________。(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12_______________的演化。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13__________及14________________状态的改变。演化其它各个要素其它要素整个地理环境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15__________,是自然地理环境16__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协调整体性[牛刀小试]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1~2题。1.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冬季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选A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河流冬季无结冰期,以北河流有结冰期,关键取决于最冷月均温,是气候对水文产生的影响,为箭头①,故选A。2.能表示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地貌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解析:选A黄土高原黄土堆积地貌形成主要是由于风力堆积作用,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为箭头⑤,故选A。下图为“某区域不同时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3.引起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地壳抬升B.植被破坏C.气候变化D.农业开发解析:选A读图可知,图中地壳抬升,导致地形、气候条件发生变化,进而使植被发生变化,山地西侧仍为森林,而山地东侧由于处于背风坡一侧,降水少,植被由森林退化为草原和荒漠。4.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B.地理环境的区域性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选D图中过程反映出地形变化使该地气候、植被发生变化,说明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联系,D项正确。提能力、分层集训[基础巩固](2019·哈尔滨三中测试)读旗状树冠图片,完成1~2题。1.造成图中树冠呈旗状的主要原因是()A.光照不均B.地形崎岖C.风力作用D.人为砍伐解析:选C旗形树冠是在当地盛行风的长期吹拂之下形成的,迎风一侧树木枝干受损,背风一侧枝干得以保存,故C项正确。2.旗状树冠的形成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开放性D.特殊性解析:选B旗形树冠的形成与当地盛行风向有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项正确。(2019·河南郑州一中测试)某同学用土堆、烧杯、水、盘子和草皮设计了一个“气候、地形、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的实验,他用等量的水以同等速度淋至土堆(如下图)。据此完成3~4题。3.实验现象是()A.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慢B.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C.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少D.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大解析:选B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图中可以看到,a无植被,b土堆上有植被,实验现象是水流在a土堆上流动速度较快,A错误;水流经b土堆多被截留、下渗,B正确;a盘中被冲刷下来的土壤较多,C错误;b盘中土堆边缘的积水量较小,D错误。4.该实验主要证明了()A.降水对地形的影响B.植被对土壤的影响C.地形对降水的影响D.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解析:选B该实验主要证明了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故选B。[综合提升](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5~7题。5.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①固定表土②减少径流③沉积泥沙④降低风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减少径流、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6.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A.洪水期持续放水B.枯水期持续放水C.洪水期集中放水D.枯水期集中放水解析:选D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故排除A、C。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7.“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选C“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C正确。冲名牌、学霸加餐[易错清单]●易错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判断错误(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解析:选B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C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选D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状元笔记]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审题不清,没有准确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误认为降水变率增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忽略了“森林植被遭破坏后”这一重要条件;二是主次不分,误认为森林植被恢复一定会造成降水量增加,忽视了降水量增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是未意识到或不理解图中倾斜岩层对两侧山坡地下径流的影响,导致错选。[轻巧夺冠](2017·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❶。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❷。据此完成4~6题。4.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答案:D5.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答案:C6.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A[思维流程]答案:❶正相关❹较少低
本文标题: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4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