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3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第23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考纲要求]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Ⅱ)。3.人脑的高级功能(Ⅰ)。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1.神经元(1)神经元结构(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胞体神经节树突胞体轴突突触小泡2.反射弧感受器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1.明辨关于反射与反射弧的五个易误点误认为所有生物都有反射指正只有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细胞动物才有反射。如植物和单细胞动物没有反射,只有应激性误认为所有反射都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指正只有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的中枢,如下丘脑、脊髓等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就可引起反射指正反射的进行需要接受适宜强度的刺激,若刺激强度过弱,则不能引起反射活动误认为只要效应器有反应就是反射指正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受损,刺激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误认为传出神经末梢就是效应器指正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2.理清反射弧各部分结构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图示兴奋传导结构特点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觉神经元树突末梢的特殊结构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的突起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细胞体群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运动神经元的突起只有感觉无效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只有感觉无效应3.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或”相连的为传出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教材对接高考]1.(2018·高考天津卷,T1A,改编)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探源:必修3P16文字信息。2.(2017·高考全国卷Ⅱ,T5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探源:必修3P17图示信息。√×3.[必修3P17“思考与讨论”]膝跳反射与缩手反射在神经元之间连接上有什么不同?提示:膝跳反射没有中间神经元,缩手反射有中间神经元。4.[必修3P17图C缩手反射图示]若将传出神经剪断再针刺指尖,能否感觉到疼痛?提示:能感觉到疼痛。思维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从而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能收缩。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1~5为相应结构,A、B和C为实验位点(实验位点可以进行电刺激或者放置药物)。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反射弧中结构3的名称及结构5的作用。提示:反射弧中结构3的名称是神经中枢,结构5的作用是接受刺激,产生兴奋。(2)为验证该药物只能阻断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可进行两组实验,说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提示:实验思路:将药物分别放置于C点(甲组)和A点(乙组),电刺激B点,观察肌肉收缩情况。预测实验结果:甲组肌肉不收缩,乙组肌肉收缩。题点一反射与反射弧的分析1.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B.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C.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D.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C解析:选C。由图可知,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由于b处位于传入神经上,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B解析:选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但排尿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也能完成。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正确区分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题点二反射及反射弧有关的实验分析3.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反应刺激部位破坏前破坏后左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不收缩右后肢左后肢收缩右后肢收缩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A.感受器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D.效应器解析:选C。据表可知,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可能是左后肢的效应器受到了破坏;破坏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左后肢和右后肢都不收缩,可能是左后肢的传入神经受到了破坏;所以C选项正确。C考点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________,也称神经冲动、局部电流。电信号(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__________,即图中____←____→____。K+外流内负外正a、cNa+内流内正外负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双向传导abc(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______。相反相同(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图解测量结果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间隙树突(2)传递的过程及特点化学信号突触间隙突触后膜(1)兴奋传递过程(2)神经递质的释放、性质及作用效果注:神经递质起作用后,有的被酶分解,有的被重新运回突触小体,并不会“进入”下一个神经元。[教材对接高考]1.(2017·高考海南卷,T13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探源:必修3P19文字信息。2.(2017·高考海南卷,T13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探源:必修3P19文字信息和图2-4图示信息。√√3.[必修3P17信息]兴奋与神经冲动是一回事吗?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电信号才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4.[必修3P19图2-4]图中受体与离子通道是一回事吗?提示:不是。受体是接受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离子通道是控制离子出入的。5.[必修3P19“相关信息”]列举神经递质的种类。提示: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一氧化氮等。思维探究以模式图理解兴奋传导与传递的过程(1)据图1回答:①表示静息电位的是________,表示动作电位的是________,表示局部电流的是________。提示:abc②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吗?为什么?提示:是单向的。因为在生物体内,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只能来自感受器,并且反射弧中存在突触,因此在生物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的。(2)据图2回答:①突触小泡的形成和神经递质的释放与______________(填细胞器)有关,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________。提示:高尔基体、线粒体组织液②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________,穿过_______层生物膜,这种运输方式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提示:胞吐0一定的流动性③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为什么是单向的?提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题点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及特点分析1.(2018·高考全国卷Ⅲ)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D解析:选D。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错误,D正确。2.如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B解析:选B。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会使Na+内流的量增多,动作电位将增大;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使膜内负电荷增多,静息电位将增大。Na+、K+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1细胞内K+浓度影响静息电位K+浓度升高→静息电位值“大”K+浓度降低→静息电位值“小”2细胞外Na+浓度影响动作电位Na+浓度升高→动作电位峰值升高Na+浓度降低→动作电位峰值降低题点二兴奋的传导与传递的分析3.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每消耗1分子的ATP,它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据此判断正确的是()A.Na+-K+泵只存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B.K+从神经元进入内环境时需要消耗ATPC.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神经元产生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D.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Na+-K+泵的运输需要消耗ATPD解析:选D。据题意“Na+-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载体蛋白”可知,Na+-K+泵存在于所有细胞的细胞膜上,A错误;K+通过离子通道顺浓度梯度从神经元细胞进入内环境,其运输方式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Na+-K+泵的跨膜运输使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而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形成的,C错误;从动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过程中,需要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K+泵入细胞内,此时Na+与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D正确。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中Na+、K+的运输方式(1)形成静息电位时,K+外流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2)产生动作电位时,Na+的内流需载体蛋白,同时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恢复静息电位时,K+的外流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4)一次兴奋结束后,钠钾泵将流入的Na+泵出膜外,将流出的K+泵入膜内,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4.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突触的结构类似)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发生在突触小泡中B.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不会导致突触前膜电位变化C.骨骼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开放后,Na+、Cl-同时内流D.该结构为效应器的一部分,刺激后可引起肌肉收缩D解析:选D。Ach属于神经递质,其合成后在突触小泡中暂时贮存,A错误;神经冲动传至突触处,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B错误;Ach与骨骼肌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3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6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