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7讲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民国时期(1912-1949年)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1912-1949年)是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关键转型期。政治资产阶级为创建民主共和制度、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斗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遭到摧残。思想文化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生活方面、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民国肇始(1912年1月1日—1912年3月)1.政策法令(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首先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公民具有人身、选举、参政、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通信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和权利。(2)发布一系列政令,禁止种植鸦片和吸食鸦片,禁止妇女裹足,禁止刑讯和体罚,禁止贩卖人口。(3)外交上:表示中华民国和世界各友好邦国平等往来,加冕国际公法,反对俄国的武装侵略。(4)经济上: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保护民族工商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5)文化教育上: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宗旨的“公民道德”教育,反对旧伦理教育,废止小学读经课等。2.政权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治体制,是仿效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由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系统所构成,特意把政府的模式由原来的美国式总统制,改为英国式的责任内阁制;议会中占据多数议席的政党筹组政府,组成内阁,内阁总理直接向国会负责。二、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1.政治(1)五四运动:这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爱国的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次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①开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革命在全国蓬勃开展起来。②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经济(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的春天”。(3)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3.文化(1)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社会主义思想:十月革命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3)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作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国民革命时期,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开展。4.社会生活(1)社会习俗①服饰更加西化。②饮食中西结合。③婚丧仪式进一步变革。④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交通①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②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了一些公路。③1920年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三、民国后期的中国(1927-1949年)1.政治(1)抗日战争①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战开始;两个战场同时存在,经过防御、相持、最后反攻并胜利。②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2)解放战争①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和平与内战、民主与独裁。1945年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参加重庆谈判,1946年召开政协会议。②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③1948—1949年,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胜利。④1949年4月,渡江战役开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2.经济(1)国民经济的“黄金时期”: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基本统一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民族资本的萎缩: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毁坏和吞并,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和官僚资本的压榨,中国民族工业日趋萎缩。(3)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因受到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挤而陷入绝境3.文化(1)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发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2)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战略和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总任务,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4.社会生活(1)五四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婚姻观念、社会习俗等发生变化,彰显了自由、平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2)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电影事业迅速发展。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度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但因人设法违背了法治精神。►[辨]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但不能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史学界对“篡夺”这一说法已经进行修正,因为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是经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投票同意的,在法律上是合法的。►[注]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人群;而广大农村的下层群众仍受封建儒家思想的束缚,所以辛亥革命后开展新文化运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注]五四运动中的“彻底”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是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拓]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民主精神、进步创新精神。►[辨]近代“断发易服”最先从洋务运动时期出国留美的第一批幼童开始。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付诸实施;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移风易俗,还带有革命色彩和政治色彩。►[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并非所有的列强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比如,日本和美国都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所以,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是欧洲列强。►[联]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拓]民族国家意识在抗战中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形成了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局面。►[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变化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特色。主题一新道路、新制度、新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2019·高考全国卷Ⅱ)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点睛:(1)1948年10月→培训管理和技术人才→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2)时空观念、家国情怀。解析:B对: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中共中央要求对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主要是因为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入城市,转向国家建设方面。A错:材料中并未涉及土地改革。C错: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D错:“社会主义生产”与材料时间不符。答案:B2.(2019·高考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点睛:(1)1919年→“大义当前、合群自救”,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家国情怀、史料实证。解析:B对: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反映了当时各界团体的爱国热情。A错:材料中并未涉及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且“趋于一致”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错:材料强调的是群众运动和爱国热情,并未涉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错:材料没有体现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答案:B3.(2017·高考全国卷Ⅰ)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道:“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点睛:(1)“陕甘宁”“政策兼顾各阶层利益”,能联想到“三三制”民主政权吗?(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并进行对应性分析的能力。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可推理出此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内容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答案:B4.(2017·高考全国卷Ⅱ)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点睛:(1)“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表明党得到群众拥护,力量增强。(2)历史解释。解析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二 工业文明的近现代中国 第7讲 中华文明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转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1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