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题(八)主题(七)目录ONTENTSC专题跟踪检测(三)模块一古代史专题三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主题知识夯实/依托教材·高于教材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民间学术——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历程地位原因汉代儒学的改造官方哲学——儒学处于独尊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魏晋南北朝隋唐受到冲击——道教兴起,佛教传入社会不断变化,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社会需求;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且不断吸收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失去优势;统治者因政治需求尊道崇佛历程地位原因宋明时期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儒学思辨化——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儒学批判化——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历程地位原因儒学的近代转换(1)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2)在维新运动中,维新派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康有为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4)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运动。为达到复辟封建帝制的政治目的,孔子被塑造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主题考向探究/找准考向·素养提能考向(一)挖掘认知的深度1.(2019·高考全国卷Ⅲ)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学科素养时空观念:新疆、甘肃的佛教早期造像;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历史解释: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现出差异的原因。思维脉图解析:D对: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这是因为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较多地保留了原貌,而且这些造像又在西北地区,受游牧文化和粗犷的民族性格影响的结果。而时代较晚的龙门石窟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整齐,是因为这里地处中原腹地,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纲常伦理思想和尊卑有序观念根深蒂固,因而对石窟的造像特点产生了重要影响。A错:史实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有影响到各个时期石窟佛像的风格。B错:绘画技术进步不能解释佛教造像面部表情由生动到庄严的变化。C错:与史实不符。历史上各地区石窟的营造,大多是在大大小小政权的支持或默许下完成的。答案:D2.(2016·高考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答案:C考向(二)转换思维的角度3.(2015·高考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正确。答案:C4.(2019·高考全国卷Ⅱ)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B对:材料中诗句的作者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作者以轻松的笔触、悠然的心态欣赏秋日的晨景,忽觉万物的消长荣衰、季节的变幻更迭与人生经历感悟一样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揭示了“理”是万物的本原。A错: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材料不符。C错:诗中表现的是理学家所强调的“道”,是静观,是去欲,是富贵不淫贫贱乐的人生境界,不是“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错:“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答案:B考向(三)拓展教材的宽度5.(2014·高考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很显然,皇帝把人伦秩序与政治统治联系起来,故正确选项为B项。答案:B考向(四)延展知识的长度6.(2019·高考全国卷Ⅱ)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C对: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A错: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B错:不符合史实,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错: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答案:C主题深化提能/深化重点·突破疑难(一)深度剖析不同时期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1)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2)儒家思想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①儒家思想产生农业社会中,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没有在近代化潮流中及时更新。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思想只能退居边缘。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广泛的认同。(3)儒家思想逐渐现代化的原因:①儒家思想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而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思想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③可以用儒家价值思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预测押题——学以致用]1.自两汉以来,对孔子的褒封日益隆重,孔子由子而圣,由凡圣而神圣,最终在汉代公羊学中成为后世立法的神。促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仁政观念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的神学化C.儒家思想的官学化D.经学之士积极推动解析:孔子地位由凡入圣,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地位提高,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故选C项;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A项;儒家思想神学化主要还是由于经过改造后的儒学思想官方化,排除B项;经学之士推动有促进孔子神化的作用,但相对于官方来说,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答案:C2.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社会风气破坏,世人追求享乐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解析: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是符合人性的正确主张,不是主张人们追求享乐,故A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和民主权利,与材料关于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专制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二)命题理念“以礼入法”“以礼入法”,即法律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儒家法律指导思想确立。“以礼入法”,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经历了上千年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积淀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2)确立了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一些儒家思想的精义注入法律中升华为封建法律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八议”制度、“官当”制度,准五服以制罪以及“重罪十条”等。(3)创制了上请原则、恤刑原则等刑罚适用原则(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上请原则,官贵犯罪可以请示皇帝给予优待。恤刑原则,对老幼妇女以优待。(4)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即大批具有儒家经义素养的官吏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经历了由“礼治”到“以礼入法”的演变。[真题印证——明晰考情](2014·高考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儒家伦理强调“尊尊、亲亲”,这些观念或原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秦律规定“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说明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亲亲”观念。而晋律又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说明“亲亲”观念得到强化,故选D项;私拿养子和亲子的财物属于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问题,而不是权利相同,故A项不正确;“血缘亲情逐渐淡化”和“宗族利益受到保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C两项不正确。答案:D[预测押题——学以致用]3.《汉书》《后汉书》等记载了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他们在理讼中一方面坚持执法严明,秉公而断;另一方面又崇尚仁政,仁恕断狱。这说明了汉代()A.实际上以法家为统治思想B.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C.司法制度不够健全D.儒法结合思想渗透入司法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时间“汉代”可知,此时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此时并未点明是汉武帝时期,故B项错误;题目“两汉时期许多奉公守法的官吏事迹”并未涉及司法制度的问题,故C项错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一 古代史 专题三 趋势更新的古代中国文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1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