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ONTENTSC专题跟踪检测(十七)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七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9·高考全国卷Ⅰ选修一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1)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分)(2)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10分)选修三阿拉曼战役(1)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2)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选修四刘源张、李四光(1)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2)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9·高考全国卷Ⅱ选修一明治维新(1)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2)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选修三中国战区的设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选修四司马相如(1)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9·高考全国卷Ⅲ选修一康有为设计的制度局(1)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2)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选修三第二战场的开辟(1)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8分)(2)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7分)选修四郭子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8·高考全国卷Ⅰ选修一汉武帝年号制改革(1)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意义。(9分)选修三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1)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分)(2)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分)选修四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1)说明华盛顿“中立政策”和罗斯福“睦邻政策”基本特征的不同。(4分)(2)说明罗斯福“睦邻政策”的作用及其实质。(11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8·高考全国卷Ⅱ选修一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1)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选修三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创建(1)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2)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选修四明代三娘子的历史功绩(1)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2)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7·高考全国卷Ⅰ选修一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1)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美首脑会晤(1)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2)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选修四中国古代贤人季札(1)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7·高考全国卷Ⅱ选修一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1)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联邦”设想(1)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2)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选修四儒家学者颜回(1)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年份·卷型模块考查主题设问2017·高考全国卷Ⅲ选修一隋代法律制度改革(1)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选修三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1)说明日本侵略口号是如何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7分)(2)剖析日本提出侵略口号的企图。(8分)选修四陈云的经济思想(1)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2.命题规律分析(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答题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4)2019年出现一个新动向,选修一试题涉及的改革回归课标要求,如卷Ⅰ的秦二十等爵制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卷Ⅱ的日本“西南战争”与明治维新有关,卷Ⅲ的康有为设制度局的主张属于戊戌变法的内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解题方法[典例](2017·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三)答题思路把握动因特点→明确得失标准→把握评价原则。第一步:把握动因特点:从时代发展、政治需要、民主愿望等方面思考改革的原因;从改革步骤、指导思想、受益对象等方面思考其特点,如本题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82年”“1985年”“改变平均主义”“中央只管……单位”“其他……归省、自治区……管理”“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从方法步骤、原则、管理办法、倾斜对象等方面概括。第二步:明确得失标准: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第三步:把握评价原则(1)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如本题材料中“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是新一轮工资改革的历史条件;“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体现出此次工资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当时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会起到什么作用。(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如本题,不能只关注工资改革提高了哪部分人的工资水平,更应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认识其意义。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四)模拟演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武帝即位之初,政府各部门常常抢购物资,引起物价上涨;地方上缴中央的贡赋“往来繁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富商大贾常常囤积居奇,操纵物价。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由中央统一在郡国设置均输官,负责管理、调度、征发从郡国征收来的租赋财物,并负责向京师输送;又置平准官于京师,总管全国均输官运到京师的物资财货,除去开支用度外,其余由国家经营,“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调剂物价。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前两句话从政府行为和富商行为两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从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政策的背景出发作答,这些政策不仅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和平抑物价,而且有利于运输成本的减少和运输效率的提高;其次,根据材料“此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有利于百姓负担的减轻和国库收入的增加;最后,由中央政府统一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1)背景:政府各部门抢购物资,易引起矛盾;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运输不便且成本高。(2)作用: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平抑了物价;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减少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国家经营,增加了国库收入;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四点即可)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二)解题方法[典例](2017·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三)答题思路(读)提取材料信息→(述)调动教材所学→(评)简析说明作用。第一步:(读)提取材料信息。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如本题考查的是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及其《开罗宣言》。第二步:(述)调动教材所学。本选考模块相比其他两选考模块与教材结合十分紧密,因为命题素材以教材所述基本史实为依托,所答问题要点,除了材料信息以外,很多还直接源于教材所述。如本题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以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总结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第三步:(评)简析说明作用。即要在获取材料信息和对接所学知识基础上,要能客观全面地分析史实的作用、意义等。如本题第(2)问“简析……”,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双方同意”、对日本“军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模块五 突破大题高分瓶颈 专题十七 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