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2学习目标:1.知道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2.理解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特征。3.掌握地理环境的三大地域分异规律。(重、难点)3自主预习探新知4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水文、、土壤等。2.表现(1)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的变化。气候生物相互作用整个地理环境5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定义: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是地域分异规律。2.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差异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差异差异性水分相对一致性纬度63.自然带74.具体表现“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8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典型地区纬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以______为基础,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一定的作用在和_______地带表现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1→2→3纬度热量低纬度高纬度9经度地带性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受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经度水分中纬度10垂直地带性自然带沿着海拔高度变化的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类似于从该地向________地区的自然带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__的变化高山地区,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丰富水热状况高纬度11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_________、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地形起伏12[特别提醒]实际上,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都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引起的。只不过前者是以热量为基础,后者是以水分为主导。13(1)在河流中上游砍伐森林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影响。()(2)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3)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经度地带性。()(4)山地垂直地带性只受热量变化影响。()(5)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14【提示】(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2)√(3)×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4)×山地垂直地带性是在热量和水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5)D15合作探究攻重难1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曾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在汉代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生机勃勃,由于气候变迁等原因,在1972年彻底干涸,成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被称作“死亡之海”。自2000以来,因钾盐开发,罗布泊逐渐复活,到2017年湖水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经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努力,恢复了生机,成为“希望之城”。17问题1(区域认知)罗布泊从“死亡之海”成为“希望之城”是哪一个地理要素起的作用。提示:水文要素。问题2(综合思维)材料中罗布泊的变迁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特征?提示:整体性。18[归纳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荒漠环境。1920(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以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21(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21.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23(1)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A.人口数量增多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24(1)C(2)C[图示反映了由于森林破坏,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26问题1(区域认知)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什么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纬度地带性。问题2(综合思维)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什么?【提示】热量。27[归纳总结]一、水平自然带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下表比较:28比较项目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影响因素成因分析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29延伸方向东西方向(或纬线方向)南北方向(或经线方向)更替方向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分异规律图示30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31二、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山地自然带的变化与从该山地所在的纬度向高纬度的水平自然带变化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322.基带与山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垂直自然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基带与水平自然带一致。通过基带名称可确定山地所在热量带,如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玛峰位于亚热带。333.同一自然带不同坡向的分布高度一般来说,向阳坡高于背阴坡,这与向阳坡热量条件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阴坡有关;迎风坡高于背风坡,这与迎风坡降水量高于同一高度的背风坡有关,具体如下图(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为例)34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的因素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发育程度往往与山体所在纬度、山体相对高度及山体海拔有关。具体如下图所示:355.影响雪线的因素雪线是山上积雪冰川带下界,影响其分布高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坡向、降水量等。具体分析如下:36三、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典型地区影响因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海陆分布(相应纬度为海洋)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地形起伏(处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地带)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线狭长延伸地形(科迪勒拉山系)37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水分条件的变化(天山、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岩性差异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洋流38分析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思路解决该类问题一般有两个思路:(1)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本因素:①热量条件差别大,水分条件差别小,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水分条件差别大,热量条件差别小,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③水热条件随高度而变化,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39(2)依据自然景观(自然带)更替方向:①南北方向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②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或经度变化方向更替,则为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③垂直方向更替,则为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402.读自然带分布图,回答(1)~(3)题。41(1)甲表示的自然带可能是()A.温带草原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C.苔原带D.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引起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海拔高度42(3)下列有关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的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的分布类似B.同一山地的同一自然带,阳坡高于阴坡C.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越多D.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阳坡,北半球的三座山的北坡是阴坡43(1)B(2)A(3)C[第(1)题,从水平方向看,甲所在地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在纬度要高,根据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甲处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第(2)题,从水平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和山地自然带的倾斜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第(3)题,纬度越低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的种类可能越多;纬度较高的山地,自然带的基带与其同纬度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同。]44图表解读悟技巧45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46探讨1(区域认知)沿亚欧大陆的东岸由南向北自然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47探讨2(区域认知)从我国渤海沿岸向西经亚欧大陆中部到欧洲北海沿岸,主要自然带如何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体现了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48探讨3(综合思维)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是什么?为什么?南美洲西海岸热带荒漠带直逼赤道,原因是什么?提示:亚寒带针叶林带。因为在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无陆地分布。秘鲁寒流的影响。49判读此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非洲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大致对称于赤道,是纬度地带性体现较明显的地区。2.亚欧大陆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变化,是经度地带性体现较明显的地区。503.山地垂直地带性在亚洲高原、山地,南、北美洲西部山地体现较明显。4.非地带性的表现在不同地区,其具体影响因素不同,但也具有规律性。51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完成(1)~(3)题。52(1)和①处自然带的形成无关的因素是()A.暖流B.山脉迎风坡C.大气环流D.寒流(2)④地自然带的名称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草原带D.温带草原带53(3)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是()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陆地环境的整体性(1)D(2)B(3)B[①处由于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东澳大利亚暖流经过,因此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草原带,③是热带荒漠带,④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①→②→③降水量逐渐减少,从而形成了经度地带性分异。]54核心素养深拓展55人地协调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历史上的塞罕坝是清朝著名的皇家猎苑,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随着历史的推移,由于围场垦殖等原因,植被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成为风沙蔽日的茫茫荒原。1962年,56塞罕坝设立机械林场,塞罕坝的三代人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这里建起112万亩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使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年12月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及其周边区域。5758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前后对比表时间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年均大风日数年均降水量无霜期1962年24万亩12%83天410mm52天2016年底112万亩80%53天460mm64天59结合上述材料,塞罕坝环境的变迁体现了什么地理原理?简要分析塞罕坝林场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提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大风日数减少、年降水量增加、无霜期增加,改善了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功能增强,改善了水源地水质;林地具有防风固沙效益,有效地改善了京津冀地区冬春季的沙尘天气。60当堂达标提素养61题组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3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第2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96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