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学习目标]1.理解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重点).2.能利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1.n次独立重复试验(1)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次试验称为n次独立重复试验.(2)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在相同的条件下”等价于各次试验的结果不会受其他试验影响,即P(A1A2…An)=P(A1)P(A2)…P(An).其中Ai(i=1,2,…,n)是第i次试验的结果.温馨提示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每次试验都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2)每次试验的结果相互独立;(3)每次试验都只有两种结果(即某事件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并且在任何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均相等.2.二项分布一般地,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表示事件A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则P(X=k)=Cknpk·(1-p)n-k,k=0,1,2,…,n.此时称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记作X~B(n,p),并称p为成功概率.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独立重复试验每次实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2)独立重复试验每次实验只有发生与不发生两种结果.()(3)独立重复试验每次实验发生的机会是均等的.()解析:根据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知这三个说法都是正确的.答案:(1)√(2)√(3)√2.某学生通过英语听力测试的概率为13,他连续测试3次,那么其中恰有1次获得通过的概率是()A.49B.29C.427D.227解析:记“恰有1次获得通过”为事件A,则P(A)=C1313·1-132=49.故选A.答案:A3.设随机变量X~B6,12,则P(X=3)等于()A.516B.316C.58D.38解析:因为X~B6,12,所以P(X=3)=C361231-123=516.答案:A4.设X~B(4,p),且P(X=2)=827,那么一次试验成功的概率P等于________.解析:P(X=2)=C24p2(1-p)2=827,即p2(1-p)2=132·232,解得p=13或p=23.答案:13或235.将一枚均匀的硬币抛掷6次,则正面出现的次数比反面出现的次数多的概率为________.解析:依题意,正面可以出现4次,5次或6次.故P=C461241-122+C561251-12+C66126=1132.答案:1132类型1求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互动探究)[典例1]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23和34,假设每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影响(结果须用分数作答).(1)求甲射击3次,至少1次未击中目标的概率.(2)求两人各射击2次,甲恰好击中目标2次且乙恰好击中目标1次的概率.解:(1)记“甲射击3次至少有1次未击中目标”为事件A1,由题意,射击3次,相当于3次独立重复试验,故P(A1)=1-P(A1)=1-233=1927.所以甲射击3次,至少1次未击中目标的概率为1927.(2)记“甲射击2次,恰有2次击中目标”为事件A2,“乙射击2次,恰有1次击中目标”为事件B2,则P(A2)=C22×232=49,P(B2)=C12×34×1-34=38,由于甲、乙射击相互独立,故P(A2B2)=P(A2)·P(B2)=49×38=16.[迁移探究1]典例1(2)中,条件不变,求甲、乙均击中目标1次的概率.解:记“甲击中目标1次”为事件A3,“乙击中目标1次”为事件B3,则P(A3)=C12×23×13=49,P(B3)=C12×34×14=38,所以甲、乙均击中目标1次的概率为P(A3B3)=49×38=16.[迁移探究2]典例1(2)中,条件不变,求甲未击中目标,乙击中2次的概率.解:设“甲未击中目标”为事件A4,“乙击中目标2次”为事件B4.则P(A4)=C021-232=19,P(B4)=C22342=916.故甲未击中,乙击中2次的概率为P(A4B4)=P(A4)P(B4)=19×916=116.归纳升华1.运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求概率时,首先判断问题中涉及的试验是否为n次独立重复试验,判断时注意各次试验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每次试验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在任何一次试验中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都相等,然后用相关公式求概率.2.解此类题常用到互斥事件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概率乘法公式及对立事件的概率公式.类型2二项分布[典例2]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14题和第15题为选做题.规定每位考生必须且只需在其中选做一题.设4名考生选做这两题的可能性均为12.(1)求其中甲、乙2名考生选做同一道题的概率;(2)设这4名考生中选做第15题的考生人数为X,求X的分布列.解:(1)设事件A表示“甲选做第14题”,事件B表示“乙选做第14题”,则甲、乙2名考生选做同一道题的事件为“AB∪A—B—”,且事件A,B相互独立.因为“AB”与“AB”互斥,所以P(AB∪A—B—)=P(A)P(B)+P(A—)P(B—)=12×12+1-12×1-12=12.(2)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为0,1,2,3,4.且X~B4,12.所以P(X=k)=Ck412k1-124-k=Ck4124(k=0,1,2,3,4).所以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X01234P116143814116归纳升华1.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三点:一是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两者必有其一;二是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行了n次;三是随机变量是事件发生的次数.2.若随机变量满足二项分布,则可以直接由二项分布的概率公式求出概率并写出分布列.[变式训练]一射手对同一目标独立地射击四次,已知至少命中一次的概率为8081,则此射手每次射击命中的概率p为()A.13B.23C.14D.25解析:设此射手射击四次命中次数为ξ,所以ξ~B(4,p).依题意可知,P(ξ≥1)=8081,所以1-P(ξ=0)=1-C04(1-p)4=8081,所以(1-p)4=181,所以p=23或p=43(舍去).答案:B类型3二项分布的综合应用(误区警示)[典例3]9粒种子分别种在3个坑内,每个坑放3粒,每粒种子发芽的概率为0.5.若一个坑内至少有1粒种子发芽,则这个坑不需要补种;若一个坑内的种子都没发芽,则这个坑需要补种.假定每个坑至多补种一次,求需要补种坑数的分布列.易错提示:易错把每粒种子发芽的概率当成每坑不需要补种的概率.防范措施:有些问题表面看不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问题,但经过转化后可看作独立重复试验,从而将问题简化.可见转化思想在数学问题的处理中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规范解答]因为单个坑内的3粒种子都不发芽的概率为(1-0.5)3=18,所以单个坑不需补种的概率为1-18=78.3个坑都不需补种的概率为C03×180×783=343512;恰有1个坑需要补种的概率为C13×181×782=147512;恰有2个坑需要补种的概率为C23×182×781=21512;3个坑都需要补种的概率为C33×183×780=1512.所以需要补种坑数的分布列为:X0123P343512147512215121512[类题尝试]某一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服务电话接通率为34,某班3名同学商定明天分别就同一问题询问该服务中心,且每人只拨打一次,求他们成功咨询的人数X的分布列.解:由题意可知:X~B3,34,所以P(X=k)=Ck334k143-k(k=0,1,2,3).P(X=0)=C03340143=164,P(X=1)=C13·34·142=964,P(X=2)=C23342·14=2764,P(X=3)=C33343140=2764.所以X的分布列为:X0123P164964276427641.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计算公式为P(X=k)=Cknpk(1-p)n-k(k=0,1,2,…,n).正确理解其条件以及参数n,p,k的意义是运用公式的前提,一般含有“恰好”、“恰有”等字样的问题往往考虑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2.判断一个随机变量是否服从二项分布,关键有两点:一是对立性,即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与否两者必有其一;二是重复性,即试验是独立重复地进行了n次.3.二项分布求解随机变量涉及“至少”“至多”问题的取值概率,其实质是求在某一取值范围内的概率,一般转化为几个互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和,或者利用对立事件求概率.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数学 第二章 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课件 新人教A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5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