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八年级(下)•古诗文桃花源记1.常识概要(1)本文作者是(朝代)诗人,又名,字元亮。本文选自《》。(2)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如陶渊明的。答案:(1)东晋陶渊明潜陶渊明集(2)记述《桃花源记》2.重点实词(1)落英..缤纷()(2)渔人甚异.之()(3)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5)悉.如外人()(6)具.答之()(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8)无论..魏晋()答案:(1)落花(2)对……感到惊异(3)整齐的样子类(4)田间小路交错相通(5)全,都(6)详细(7)妻子儿女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不要说,更不必说(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0)便扶向..路()()(11)处处志.之()(12)诣.太守()(13)欣然规.往()(14)未果.,寻.病终()()(15)后遂无问津..者()(16)便要.还家()答案:(9)邀请(10)沿着、顺着先前的(11)做记号(12)拜访(13)打算,计划(14)实现随即,不久(15)访求、探求(16)同“邀”,邀请3.一词多义(1)舍屋舍俨然便舍船(2)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3)寻寻向所志寻病终(4)为不足为外人道也武陵人捕鱼为业答案:(1)名词,房屋;动词,舍弃(2)动词,做记号;名词,标记(3)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4)介词,对,向;动词,作为(5)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渔人甚异之处处志之具答之(6)其欲穷其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得其船(7)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不复得路答案:(5)指示代词,这;代词,指渔人见到的桃林景色;助词,补充音节,不译;代词,相当于“他们”(6)那;他们的;他的(7)于是,就;终于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答案: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树木。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答案: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起来。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答案:村中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答案: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答案:1.鸡犬相闻2.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并怡然自乐1.阡陌交通,。2.(2018深圳外国语学校模拟)土地平旷,,。3.问今是何世,,。4.黄发垂髫,。答案:“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人们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景象?2.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答案:成语是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人平等,和乐富足,宁静和谐的社会理想)。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的代表,“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本文标题: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基础自测 八下 古诗文 桃花源记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89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