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业达标]1.战国后期,统一的历史重任,落在了秦国身上。秦国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有()A.商鞅变法十分有效B.秦王嬴政励精图治C.秦国地理位置优越D.各地域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故选D项。答案解析2.李白曾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这主要反映出李白()A.对秦始皇炫耀武力不满B.认为秦朝统一不利于思想解放C.对秦始皇统一六国充满赞叹D.认为秦朝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李白对秦始皇的赞美,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未涉及思想方面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秦始皇的统一,而不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解析3.公元前213年,秦朝修筑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碣石的万里长城。这条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A.陈胜、吴广起义军B.匈奴C.犬戎D.越族人答案B解析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故选B项。答案解析4.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是因为()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符合分封制度,不能证明郡县制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错误;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且不能世袭使得地方权力由中央赋予,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5.山东临城出土的秦代阳陵虎符上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阳陵。”它的出现()A.导致地方分裂的可能性大增B.说明皇帝专制权力大为增强C.稍早于公元前475年D.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虎符是古代调兵凭证,其作用是防止地方将领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虎符一半在皇帝,皇帝握有军事大权,体现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皇帝”一词是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后,秦始皇为自己确立的尊号,故C、D两项错误。答案解析6.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答案D答案解析A项材料未体现,故错误;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可知,郡县制的推行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故D项正确。解析7.下图是“秦朝行政系统简表”。它形象地说明了秦朝政治体制的本质。据此推断,这一政治体制是()A.中央集权制B.郡县制度C.皇帝制度D.分封制答案A解析材料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官制,而最终集权于皇帝,这体现了中央集权制,故选A项。答案解析8.“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创立皇帝制度B.实行三公九卿制度C.推行郡县制度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这符合郡县官僚制的特点,故选C项。答案解析9.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A.促进了民族交融B.扩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答案D解析郡县制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是民族交融,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扩大了疆域,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不能限制朝中大臣的权力,故C项错误;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0.中国古代某史书记载,有一朝代的统治范围“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极南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记载应该引自()A.《史记·秦始皇本纪》B.《战国策·燕策》C.《诗经》D.《老子》答案A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秦朝疆域,B、C、D三项都是秦朝以前编写的,故选A项。答案解析11.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D.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材料中没有对钱范制作工艺的介绍,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提及铜钱的具体数据,故B项错误;钱币形制可从图中直接得出,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秦国的铸币得到了统一,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答案A解析“玺”由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变为皇帝独享,大臣不再使用这一称呼,反映了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故A项正确。“玺”在秦代以前就是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并非僭越,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秦王嬴政的功绩,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位继承,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3.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A.使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使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减少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排除A项;秦朝专制观念盛行,排除B项;郡县制的推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解析14.有学者指出,在中国关于郡县制优劣的马拉松式论战中,秦始皇是持肯定观点的第一位专制统治者。秦始皇持肯定观点主要在于郡县制()A.在秦国有坚实基础B.比分封制度更优越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了民族间融合答案C解析A、D两项不是秦始皇支持郡县制的主要原因,排除;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利弊,不能说郡县制一定比分封制优越,故B项错误;秦大一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15.从秦建国到始皇统一天下,秦人谈论的多是农战、攻伐、开塞、徕民、重本、抑末等对国计民生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事。这反映了秦治国理念的()A.开放性B.务实性C.进取性D.民本性答案B解析“农战、攻伐、开塞、徕民、重本、抑末”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16.秦始皇在位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移民主流之一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推动了秦代商业的发展B.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答案B答案解析秦朝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将平民和罪吏进行移民,能够为边疆的发展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推动边疆发展,故B项正确;进行移民不会抑制土地兼并的问题,故C项错误;秦朝建立即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解析17.“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这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建立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D.“大一统”的加强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并结合所学可知,统一对百姓的称呼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是针对决策方式而言,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黔首”含义已与“庶民”相同,因而无法体现百姓地位的下降,故C项错误。解析18.下图为出土的写有法律条文的秦简。秦李斯《泰山刻石》曰:“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两则材料反映出秦朝()A.法律严酷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重儒尊法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法律对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未提及法律严酷,故A项错误;秦朝重法,故B项错误;秦朝颁布秦律,并通过秦律规范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9.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D.不合理的治理方式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中“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可以理解为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有利于统治,故A项错误;实行皇位世袭制度是加强皇权的体现,这是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进步,故B项错误;以郡县制控制地方,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得出秦朝的暴政,即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故D项正确。解析20.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孔子后裔孔甲率一批儒家士人携带孔门礼器往投陈胜、吴广,最后战死在反秦战场上。一大批这样的知识分子,向秦王朝发起了拼死反抗。材料说明()A.秦朝因文化专制政策付出代价B.儒家力图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C.儒家士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D.秦朝文化专制为西汉提供借鉴答案A答案解析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激起知识分子的反抗,成为其灭亡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儒家是对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政策的反抗,并非去争夺主流意识形态,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不仅仅包括儒家,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秦朝文化专制对西汉的影响,故D项错误。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可知,这一时期,地主绅士成为秦王朝基层政权的根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富庶家族仅仅是占据着乡、里、亭这些基层而非各级政权,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王朝十分注重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控制,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秦王朝完全废除了之前的分封制而代之以全新的郡县制,故D项错误。解析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民族交融是指民族间的交流联系密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秦统一文字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解析3.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只是秦朝对失职官员的处罚规定,不能说明实际的社会秩序和吏治情况,故A、B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当时官员如有“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