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学业达标]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A.1921年中共一大B.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答案C答案解析由材料中地点(北平)及“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分析可知,材料中的这次“会议”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选C项。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召开,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参加这次大会,A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是在西柏坡召开的,B项错误;1954年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D项。解析2.知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我真切地感到了民主的滋味。”材料反映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人民民主B.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诞生C.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精神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得到正式确认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赤诚相见”“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每人都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感”“与刚刚结束的那个旧时代相比”“民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民主气氛、民主精神,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协会议的召开,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A、D两项;材料未涉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信息,排除B项。解析3.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社会B.新民主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答案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过渡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B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答案解析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这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①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②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④为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D答案解析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据此分析,①②④正确;③是邓小平的功绩,排除。故选D项。解析5.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D.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新政权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威胁到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D项。当时上海已经解放,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的现象是商人投机倒把的结果,不是真正的通货膨胀,C项错误。解析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剩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这是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的内涵,A项正确。其他三项的内涵与材料不符,排除。解析7.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共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批准这一条约时,毛泽东强调指出:“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由此体现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因此中国坚定的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材料与“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排除A、B、D三项。解析8.《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求同存异”答案B解析“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作为外交代表对待,以便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根据材料可知,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解析9.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故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但它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确立的,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虽然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但并未结束西方的殖民历史,故C项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D项错误。解析10.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该原则也有利于“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C两项错误;材料中的声明针对的主要是“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中苏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基本相同,D项错误。解析11.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该方针产生的影响是()A.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B.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C.加强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D.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作了铺垫答案C答案解析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赢得了与会国家的支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联系,故选C项。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故排除A项;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早于“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故排除D项。解析12.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答案C解析材料“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表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C项正确。A、B、D三项和材料无关,排除。答案解析13.歌曲《小燕子》作于1957年,歌曲第二段的歌词为“小燕子,告诉你,明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段材料告诉我们,歌曲的创作背景是()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一五计划”C.土地改革完成D.通过《共同纲领》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1957年”“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分析可知,这些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成就,故B项正确。此时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故排除A项;C项出现于1953年,D项出现于1949年,均与材料关系不大,故排除。解析14.下面是某一时期经济发展情况:工业年平均增长率,英国为4.1%,美国为2.8%,中国为18%;钢的年平均增长率,英国为5.7%,美国为3.9%,中国为31%;中国农业也有相当的增长,年平均增长4.5%。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B.“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C.“三五”计划时期(1966~1970)D.中国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2)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数据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较快,指的是“一五”计划时期,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析15.如图中的票证是新中国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出现于二十世纪()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答案A解析由图片中“农业生产合作社”可知,该票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产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间是1953~1956年底,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答案解析16.某同学在家里翻出一张老照片(如图),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三大改造C.工业化建设D.土地改革答案B答案解析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走的是合作化道路。从材料中的“合作化”“入社登记站”可以看出该照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解析17.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B.新中国的成立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答案C答案解析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项正确。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排除B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当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D项。解析18.如图反映了建国初期(1952年和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B.“双百”方针的落实C.社会主义农业化的实现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答案A解析图中1952~1956年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私有制逐渐下降,说明三大改造的进行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A项。B、C、D三项不会直接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均排除。答案解析19.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指出,无论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过程中,还是在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的讨论中,参与人员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A.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B.发挥了人大制度作用C.保证了参与主体的广泛性D.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答案C答案解析1954年宪法草案的起草和初稿的讨论中,既有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参与,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参与,这体现了1954年宪法的制定保证了参与主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