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业达标]1.“它源于古代的鬼魂崇拜和神仙方术,东汉时期成为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全国各地进一步传播”。材料中的“它”是指()A.儒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东汉时期就有五斗米道,故选C项。答案解析2.东晋的道教学者葛洪分别称周公、孔子、董仲舒为“上圣”“天纵”“命世”。这说明他()A.有“贵儒”思想B.有“三教合一”思想C.主张无为而治D.反对佛教的传播答案A解析“周公、孔子、董仲舒”都是儒家或儒家推崇的人物,而葛洪对他们的评价很高,这说明他有“贵儒”思想,故选A项。答案解析3.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上承魏晋,出现了新的趋向,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思想“新的趋向”主要是指()A.儒、佛、道始终受统治者的推崇B.道教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D.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答案C答案解析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得到统治者的推崇,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统治者用佛教和道教思想维护统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故A项错误;道教在我国未取得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儒学遭遇危机,因此儒学不断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故C项正确;佛教的地位超过了儒、道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解析4.唐太宗:“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而“神仙事本是虚妄,空有其名”。从材料中可看出()A.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B.道教在唐朝遭到灭顶之灾C.唐太宗重视儒学D.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只是唐太宗对儒学的态度,不能说明儒学长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重视,故A项错误;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颇受尊崇,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故D项错误。解析5.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答案A解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皇帝实行不同的思想政策,本质上都是为了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6.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D.佛学诗词的兴盛答案A解析三个伟大的文学家分别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说明三教的并行与融合,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社会动乱的感伤B.爱国忧民的情怀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热爱和平的态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和“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可知这反映了杜甫爱国忧民的情怀,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8.下图为书法名帖《姨母帖》,学者称“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处的“右军”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顾恺之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姨母帖》是王羲之的作品,故选A项。颜真卿、柳公权楷书著名,顾恺之是画家,故排除B、C、D三项。解析9.下图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44岁时书写的《多宝塔碑》,是颜书中留传下来最早的楷书作品。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A.骨力遒劲,结构严谨B.矫若惊龙,飘若浮云C.狂不离神,乱不离意D.气势雄浑,纵横跌宕答案D答案解析A项是柳公权书法的特点;B项是王羲之行书的特点;C项是草书的特点;D项是对颜真卿楷书的评价。解析10.下图是唐代周昉绘制的人物画代表作《簪花仕女图》。该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浓丽的设色(指着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这反映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点是()A.构图复杂,比例失衡B.情景再现,返璞归真C.以形写神,诗画合一D.对比强烈,气势雄壮答案B答案解析由材料内容及图片可知此画作为工笔人物画,从画作及文字描述来看,此画作注重再现生活情景,故选B项。从材料中图画来看,此画构图严谨,比例协调,排除A项;以形写神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非材料中工笔画特点,排除C项;材料中图画展现的是生活情景,不能体现气势雄壮,排除D项。解析11.唐代画家张彦远曾说,“然今之画人,粗善写貌,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具其色彩,则失其笔法。岂曰画也?”这表明他注重()A.描绘人物形象B.逼真摹写客观事物C.绘画布局构图D.传达主观情致神韵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绘画要表现出气韵,以形写神,传达主观情致神韵,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2.“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材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A.风格多样,兼收并蓄B.面向现实,关注社会C.市民文学,全面繁荣D.发展兴盛,名家辈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在诗歌、古文、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突出,名家辈出,故选D项。材料反映唐代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未体现其风格和内容,排除A、B两项;唐代的文学艺术还属于士大夫阶层的艺术,排除C项。答案解析13.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材料石窟属于佛教建筑,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选C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道教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佛教的传播,与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无关,排除D项。答案解析14.推动下图所示科学成果发展的我国古代学者是()A.祖冲之B.贾思勰C.裴秀D.蔡伦答案A解析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故选A项。答案解析15.阅读下面对某部科技著作的知识整理表,这部科技著作产生于作者贾思勰主要内容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地位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西晋时期B.东晋十六国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朝答案C解析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选C项。答案解析16.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B.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D.私营雕版印刷业的发展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业,故A项错误;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都是民间作坊,不是官营,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鼓励,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业,而且是民间私营,故D项正确。解析17.唐玄宗开元九年,僧一行受命编制新历。开元十五年新历法草稿完成,定名《大衍历》。下列成就也是由僧一行取得的是()A.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B.绘制出《禹贡地域图》C.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D.前往天竺取经答案C解析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故选C项。答案解析18.如图是青海都兰县唐代吐蕃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纹锦。图案中,驾车出行的太阳神题材来自欧洲,驾车的有翼神马源自希腊神话,联珠纹是波斯的特征,太阳神的手印和坐姿是弥勒菩萨的形象,织入的汉字“吉”和织造技术来自中原。该文物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丝织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没有信息表明青海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事实上也与历史事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处于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中国人与美洲等地尚缺乏联系,故B项错误;中国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亚许多地区,同时唐代纹锦中的图案也反映出当时中国也在吸收欧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表明当时中国丝织技术中吸收了一些外来的文化和技术,但不能由此推断出欧亚各地区宗教文化不断融合,故D项错误。解析19.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祆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答案A答案解析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的国家盛象,故A项正确。隋唐时期三教并存,故B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中国体现出当时开放的对外态度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而非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解析20.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C.西域、日本、大食D.波斯、新罗、日本答案A解析新罗、日本通过海路可以到达。故排除B、C、D三项,选A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态度,故A项错误;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从材料“流行”“哲理”“不拘礼节”说明佛、道两教流行,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这种现象并没有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故D项错误。解析2.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思想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家思想经过积淀获得发展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中北魏寇谦对道教进行改革(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表明道教主动吸收儒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道教吸收、利用儒家思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不是要将道教改造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解析3.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A.唐文化多元共荣B.佛道社会基础薄弱C.君权的极度强化D.儒学地位相对稳固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体现对佛道地位的定位,而非多元文化共荣,故A项错误;经历魏晋时期,出现三教并行,佛教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教的文化地位,而非君主权力强化,故C项错误;从汉代以来儒学独尊,唐朝讨论佛道地位却不论及儒学地位正说明了儒学地位相对稳固,故D项正确。解析4.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D.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可以得出三教并立,相互依存,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政治统治和宗教的关系,故B项错误;“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说法绝对,故C项错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