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通假字一、什么是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借用。所谓字的通假,是指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现象。通俗地讲,就是我们讲的“别字”。由于当时供选用的汉字不多,当时的人选用汉字并不十分严格,本该写“本字”,结果写成了与它音近或音同的“别字”,这时就出现了通假现象。如《太史公自序》“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中的“豪”表示的是“细微”的意思,而当时记录这个意思的汉字是“毫”,司马迁没有用“毫”,而用了一个同音字“豪”来代替。“毫”是本字,“豪”就是“毫”的通假字。通假字有许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分清的必要,只要能辨识它是某个字的“别字”,从而明白它该是何义就行。二、辨识通假字的重要性古汉语中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大量通假现象的存在,给文言文阅读带来了困难:如果辨识不清,就会看不懂文意或误解文意。因此,学文言文,学会辨识通假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不仅如此,高考文言文考“通假”现象也数见不鲜。如2015年高考中,重庆卷第7题A项: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其中“屏”同“摒”,是“摒弃”的意思。三、如何辨识通假字1.认识通假字的主要特点。(1)读音相同如“蚤—早”“反—返”。有的字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差别较大,如“女—汝”“罢—疲”。(2)字形相似很多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很相似,两者的差别仅仅表现在偏旁的有无或某个部件的不同上。如“共—供”(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一无“亻”,一有“亻”;“说—悦”(秦伯说,与郑人盟),一为“讠”,一为“忄”。尽管有些差别,但总的看来,其字形是非常相似的。以上两点是判定通假字的主要方法。2.利用古人通假时所用的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有着相对的稳定性的特点,多从课内积累。练习一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与本字,并释义。(1)举匏尊以相属。(《赤壁赋》)①尊同樽,酒杯②属同嘱,劝人喝酒(2)山川相缪。(《赤壁赋》)2缪同缭,环绕(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冯同凭,乘(4)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趣同趋,往(5)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厌同餍,满足(6)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尊同樽,酒杯(7)来吾道夫先路。(《离骚》)道同导,引导(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指南录后序》)见同现,出现(9)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曷同何,什么(10)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奉同捧,捧着(1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孰同熟,仔细(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坐同座,座位(13)无夺其时。(《寡人之于国也》)无同毋,不要(1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颁同斑,头发花白(15)云销雨霁。(《滕王阁序》)销同消,消散(16)夙遭闵凶。(《陈情表》)闵同悯,忧伤(17)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同尔,你(18)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同已,已经(19)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3责同债,债务,这里指受腐刑(20)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辩同变,变化3.学会辨识课外的通假字。在具体语境中,通假字本身的意义与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意思是毫不相干的,这时,就可能出现“通假”,再利用通假字的两个特点,就可以锁定通假字。具体来说,阅读文言文,当碰到有些字词按照现有字形读音释义不合情理时,不妨结合上下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且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词去解释理解,看是否合乎作者本意,或合乎情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是通假了。例如,“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用“陈述”“陈列”去解释其中的“陈”,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阵”(作战时军队的行列)去解释,合情理,讲得通。这里的“陈”同“阵”。“至莫府”,用“不”“不要”“没有谁”去解释其中的“莫”,都不通;结合上下文,用音近形似的“幕”去解释,“莫府”即“幕府”,指“将军的府署”,即“将帅办公的地方”,完全正确,这里的“莫”同“幕”。练习二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同娶(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炎同焰(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石钟山记》)①函同含 ②胡同糊(4)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民和。(《淮南子·泰族训》)唱同倡(5)君(统治)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左传》)陵同凌(6)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史记·老子伯夷列传》)或同惑(7)(董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宋书·董槐传》)麾同挥综合练习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兹”是否通假。如果是通假字,试说明其通假的理由。①总此十思,宏兹九德。②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4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兹”是“这”义,不是通假字。②“兹”,同“滋”,更加。因为“兹”主要是“这”义,用“这”义无法解释,且“兹”与“滋”又音同形近,符合通假特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父没,或劝之仕B.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C.星队、木鸣,国人皆恐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答案 B解析 B项属:连,跟着。A项“没”同“殁”。C项“队”同“坠”。D项“辩”同“辨”。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振—赈,赈济)(2)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疲,疲劳)
本文标题:2020-2021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文档:专题一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16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