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被动句一、什么是被动句被动句就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时,即是主动句;当主语是动作行为的遭受者、承受者时,即是被动句。在这一点上,文言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是相同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在于构成方式:它有三种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也有两种与现代汉语相同。二、被动句的常见形式(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1.“于”字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如:①内惑于,外欺于。(《屈原列传》)郑△袖△张△仪△②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侯△2.“见(受)”字式: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如:①吾长见笑于。(《秋水》)大△方△之△家△②信而见疑。(《屈原列传》)3.“为”字式: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如:①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所笑。(《报任安书》)乡△党△②为笑。(《屈原列传》)天△下△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二)与现代汉语相同的4.“被”字式:用“……被……”表示。如:①忠而被谤。(《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式(意念式):动词本身在一定语境中表示被动。如:①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三、被动句的辨识辨识被动句,既要从形式上考虑有无被动词,又要从内容上辨析主语是不是受动者。有时单从形式上看,不能解决问题。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中“见”表被动,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则偏指我;“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中前“于”表被动,后“于”表对象。因此,更多地从上下文来考虑,即整体把握全句,从主动者和被动者的关系定位上去寻求突破。2四、高考如何考被动句如同考查其他句式一样,高考也是把被动句放在文言翻译中间接考查,很少直接考查,这种与其他考点结合起来的隐性考查方式更应引起关注。而且,被动句是高考所考句式中的热点句。综合练习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被动句,将序号填在横线处。(1)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成名)归,闻妻言,如被冰雪。(5)虽万被戮,岂有悔哉?(6)公子纠死,管仲囚焉。(7)洎牧以谗诛。(8)是以见放。(9)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10)鲍叔遂进管仲。(11)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12)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13)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14)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5)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5)(6)(7)(8)(9)(12)(13)(14)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①为状语后置句,②为一般句式。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3D.Error!答案 B解析 B项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表被动/偏指一方(我)。C项偏指一方(我)/表被动。D项表被动/动词,遭受。4.翻译下面的句子。(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自己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译文:(墓中的)五个人,是在周蓼洲先生被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在这件事上的人。解析 (1)“为……所”,表被动。(2)全句为判断句,“……者,……也”;有两个被动句,“被”“于”两字为标志。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的被动句式。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国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注]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而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偿,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 狃(niǔ):贪。(1)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译文: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打败。(“于”表被动)(2)卒之为秦国所困。译文:最终为秦国所困扰。(“为……所”表被动)(3)遂为燕所屠。译文:于是为燕国所屠灭。(“为……所”表被动)(4)囚辱以死。译文:被囚禁遭辱而死。(动词在意念上表被动)参考译文秦国凭着关中的土地,日夜向东攻打六国,一百多年之后,全都给消灭了。虽然说得了4地利,善于用兵,所以百战百胜,据我考察秦灭六国,实际上六国自有导致灭国的原因。韩国、燕国弱小,放在一边不值得评论。那四国,魏国从惠王开始衰落,齐国从闵王开始衰落,楚国从怀王开始衰落,赵国从孝成王开始衰落,都是由于喜欢打仗并贪图土地的缘故;魏国上承文侯、武侯之后,里外的山河,大过三晋,诸侯没有能与它抗衡的。而惠王多次讨伐韩国、赵国,立志吞并邯郸,却被齐国打败,军队覆灭,儿子死亡,最终为秦国所困扰,国家一天比一天窘迫,失去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撤离安邑而建都大梁,几代都不能振兴,一直到灭国。齐闵王承威王、宣王之后,崤山以东各诸侯国没有谁比它强盛,却贪于攻打宋国中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侵犯三晋,想吞并二周而成为天子,于是为燕国所屠灭。虽然倚赖田单的势力,结果还是覆亡失城,子孙沮丧,茕茕孑立,只图自保,终究陷入秦国计谋,束手就擒,成为俘虏。楚怀王贪图商於六百里的土地,受张仪欺骗,失去了他的名城,失去了他的兵士,不能恢复,被囚禁遭辱而死。赵国凭着上党的土地,代替韩国遭受军队侵袭,利令智昏,轻视百姓而使士兵大量死亡,同一天被坑杀在长平的人超过四十万,几乎让国家成为废墟,侥幸没有马上灭亡,终究不能幸免。这四国的君王,如果能为保全边疆与邻国和睦相处,畏惧天意自守国土,秦国虽然强大,难道能加兵于自己吗!
本文标题:2020-2021高中语文《《史记》选读》文档:专题四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史记》的理想人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1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