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2-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作品《春秋左氏传》评价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3-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1.左传《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2.《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Ⅱ.文化常识西周春秋爵位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4-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晋 侯、秦 伯 围 郑, 以 其 无 礼于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且 贰于楚 也。 晋 军 函陵,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 氾南。秦军驻扎在氾南。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公子重耳)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为。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出亡时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若 使烛之武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 见秦君, 师 必 退。” 公 从 之。 辞 曰:“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佚(yì)之狐:郑国大夫。佚(yì)之狐:之壮也,犹 不如人; 今 老矣,无能为也 已。”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国大夫。言于:对……说。若:假如。使:派遣。从:听从,同意。辞:推辞。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年轻时。犹:尚且。为:做。已:同“矣”。做。已:同“矣”。公 曰:“吾 不能早用子,今 急 而 求子,是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来求您,这是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 之我 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这。过:过错。然:然而。焉:语气词。许:答应。夜 缒 而 出,见 秦伯, 曰: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出去进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 围 郑, 郑 既 知 亡矣。 若 亡 郑“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使郑国灭亡而 有益于君, 敢 以 烦执事。对您有什么好处,那我怎敢拿(灭亡郑国)这件事来麻烦您。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见:拜见,进见。既:已经。若:如果。而: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可不译。益:好处。敢以烦执事:这是客气的说法,意为“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敢,表尊敬的谦词,可译为“怎以,介词,拿,后面省略“之”,指灭亡郑国这件事。执事,对对方越 国 以鄙 远, 君知 其 难也。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焉 用亡 郑 以陪 邻? 邻 之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势力 厚, 君 之 薄 也。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越:越过。以:两个都相当于“而”,目的关系连-5-词,可不译。鄙:本指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做边邑。焉用:何用,为什么用。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薄:薄弱,削弱。若 舍 郑 以 为东 道 主,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共 其 乏困, 君 秦国使者 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 亦无 所 害。 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若:如果。以为:以之为,把它(郑国)当做。行李:出使的人。共(ɡōnɡ):通“供”,供给。其:代使者。所: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地方”。 且君尝 为晋君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 赐矣, 许 君焦、瑕, 朝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 济 而 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话是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夫晋,何 厌 之有? 既 东封郑,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欲肆其西 封,若 不阙 秦, 将 焉 取 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 之?阙秦 以利晋 ,唯 君图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土地减少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之。” 这件事!”厌:满足。既:已经,……之后。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理解为“当做疆界”。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减。焉:疑问代词,哪里。之:代指土地。以:表目的的连词。利:使动用法,让……受益。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图:考虑。秦伯说, 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戍 之, 乃 还。 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说:通“悦”,高兴。盟:订立盟约。使:派。戍:戍守。乃:于是,就。子犯请 击之, 公曰:“不可。微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 夫人之力 不及 此。 因 人之力 而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 敝 之, 不仁; 失 其 所与, 不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 知; 以 乱易 整, 不 武。 吾 其 还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也。” 亦去 之。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夫人:那人,指秦穆公。及:到。此:代词,代晋文公回国继任君位,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因:依靠。敝:损害。所与:结交的人(或国家)。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聪明。以:介词,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6-则。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可译为“还是”。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1.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2.体会文本的叙事技巧(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3.赏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明确:(1)贰:从属二主(2)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以其无礼于晋。译文:(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译文:明确:(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2)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面各选项中属于秦、晋围攻郑国原因的一组是()①晋侯、秦伯围郑②以其无礼于晋③且贰于楚也④晋军函陵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选B①句是交代秦、晋围郑这件事,不属于原因;②③是郑国被围攻的两个原因;④是晋军驻扎位置。-7-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作用的一项是()A.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赴秦营单独拜见秦伯埋下了伏笔。B.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两个大国的围攻,可见当时的形势危急。C.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表明郑国离间秦、晋有机可乘。D.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方便。解析:选BB项是说的“晋侯、秦伯围郑”句的作用,而非“秦晋之军分驻两处”的作用。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许之。明确:(1)辞:推辞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2)已同“矣”,了(3)许:答应之:代词,这件事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译文:(2)是寡人之过也。译文:明确:(1)佚之狐对郑伯说。(状语后置句。)(2)这是我的过错。(判断句,用“也”表判断。)环节二:把握文意3.下列各句中属于侧面表现烛之武非凡能力的一句是()A.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解析:选AA项佚之狐之言,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符合题干要求。B项是烛之武推辞之言。C、D两项属于郑伯诚恳地道歉与分析形势。4.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一方面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另一方面也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17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