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1--2-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二)常识整理文体知识新闻:新闻是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简明、用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图片和电视新闻等。消息: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开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这六部分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新闻标题的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于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导语的写作一般遵循5W+1H原则,即导语一般包括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六要素。(三)博览悦读《别了,“不列颠尼亚”》体现出的新闻实录性第一,清晰的可视性。实录性新闻突出表现在“目击”和“视觉”中,它必须写出特定的现场氛围。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在采访现场要善于捕捉精彩的镜头、典型的场面,并给予形象的再现。如文中写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4-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等等,这些简洁的笔法,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清晰的可视性。自然流于记者笔端的这些文字,似乎有着色彩浓烈的油画效果,让读者读后犹如品尝醇厚的美酒,回味无穷,并加深了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意义的理解。第二,具有生动的可听性。实录性新闻要再现特定的场景、特定的形象,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各种音响。如文中写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等。这些描述,给人以流畅自然的感觉,好像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听到降旗声、下雨声、讲话声和升旗的乐曲声……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第三,清新而富于动感。作者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闻背景材料,并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似静态的叙述中注入动态的信息。如“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十分耐人寻味。第四,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如文中实录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绿树丛中”“白色建筑”“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广场上灯光渐暗”“五星红旗”“南海的夜幕”等,这些色彩交错的画面,给读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于无声处听惊雷《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控诉了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暴行。但作者在行文中没有使用情绪激愤的感叹句,而是将愤怒的情感融入冷静的表达中,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1.文章开头采用了正话反说的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为什么不能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为什么不能有儿童的追逐游戏?作者不去控诉法西斯,反倒指责诗意的生活。原来此地是“杀人工厂”,不应与诗意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切入,视角独特,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2.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之中“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这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但作者叙述时语气是多么平静:“他们表情茫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只要联想到数以百万计的鲜活的生命、天真的儿童被残酷杀戮,读者的心情能够平静吗?3.将法西斯的暴行熔铸在诗意的描写之中-5-“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一个漂亮姑娘对生活充满幻想,但等着她的却是毒气和肢解!在这诗意的描写之中饱含着对法西斯的切齿痛恨。总之,本文在看似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之中,饱含着爱好和平的人们对法西斯的声讨,这声音如滚滚春雷警醒着世人。(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港督(dū)(2)紫荆花(jīng)(3)冉冉(rǎn)(4)婆娑(suō)(5)颠倒(diān)(6)嬉笑(xī)(7)沼泽(zhǎo)(8)纳粹(nàcuì)(9)废墟(xū)(10)雏菊(chú)(11)窒息(zhì)(12)祷告(dǎo)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载(2)泊接载(zài)记载(zǎi)停泊(bó)湖泊(pō)(3)折(4)剥折本(shé)折腾(zhē)剥光(bō)剥皮(bāo)(5)塞(6)鲜要塞(sài)塞责(sè)新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2.语境辨析法(7)厦(xià)门华侨大厦(sh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8)中秋来临,神仙湾哨卡(qiǎ)的战士们在卡(kǎ)片上写下自己的中秋祝福。(9)中国石化就应(yīng)届生解约事件做出回应(yìng)称,为规范招聘流程,公司2013年的毕业生招聘增加了统一考试环节。-6-(二)写准字形(1)(2)揭ɡān(竿)而起秸ɡǎn(秆)piāo(漂)泊piāo(剽)窃(3)(4)qì(汽)艇水蒸qì(气)xī(嬉)笑xīxī(嘻)(嘻)哈哈(5)(6)憔cuì(悴)鞠躬尽cuì(瘁)zhuàn(撰)写盛zhuàn(馔)(7)(8)木jī(屐)草jù(屦)照xiànɡ(相)机摄xiànɡ(像)机(三)易混辨析1.邻近vs临近课本原句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辨析都有靠近、接近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邻近”单指位置的接近;“临近”既可以指时间上的靠近,也可以指地点上的接近。即境活用随着2014年高考的临近,不少考生家长已着手在邻近各个考点的宾馆预订客房。2.熟悉vs熟习课本原句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辨析“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熟习”指深刻而熟练地掌握,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即境活用他既熟习营销技巧,又熟悉该销售区域的情况,所以他的销售业绩在公司总是遥遥领先。3.心智vs心志课本原句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辨析都有一个“心”字说明是人内在的东西,代表一个人的思想程度。“心智”表示思考能力,智慧;也表示心理,性情。“心志”指意志。即境活用8月10日,心智障碍人士艺术展在兰州举办,从陈列的精巧的艺术作品看,这些参赛人士心志很高。-7-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横线上概括出事件。(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方框内填入参观地点以及参观者的表现。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1.筛选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2.品味新闻语言。3.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侧面描写的作用及作者写作意图。(一)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完成后面各题。1.怎样理解“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将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意?答:明确: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2.“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时间为什么要具体到“零4天”?答:-8-明确:一方面清楚、准确地写出了我们百年的屈辱史,一方面又写出了中国人为此做出的努力。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答:明确: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插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作用: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自然地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历史跨度极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4.对“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新闻标题应怎样理解?有何作用?答:明确:(1)标题有两层意思,①表层意思: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场景。②深层意思:“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雪洗。(2)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二)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回答问题。5.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答:明确:“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因为布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17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