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1届高考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题精做:06 春江花月夜
1春江花月夜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二、【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登裴秀才迪小台2【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一“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示例二“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的心态。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表现手法。解答本题,要明确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具体来说,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本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解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盛唐之音李泽厚①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并且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它们既是那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那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②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诗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乃至想将“兰亭”带入墓穴。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初唐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即“兰亭”摹本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3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的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与刘、张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③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但他提出书法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意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就像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理论的提出,也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吗?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④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期。当时传入的异国音乐,如龟兹乐、天竺乐等,与传统的“雅乐”“古乐”融合,出现了许多新创造。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这些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世俗性的欢快心声。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们的美的魂灵,所以被统称为盛唐之音。⑤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是绝句和七古乐府,因为它们能入乐,能为大家所传唱。如同音乐与诗的关系,舞蹈之于书法亦然。盛唐草书那如走龙蛇、刚圆遒劲的笔墨线条,那奇险万状、连绵不断的结体布局,那变化无常、不可遏制的情态气势,不正是这纸上的舞蹈吗?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也把中国书法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选自《美的历程》,有删改)1.文章第②③段主要讨论唐代书法的风格,为什么提到刘希夷、张若虚以及李白这三位唐代诗人?【答案】①讨论初唐书法的风貌,提及刘、张诗歌,目的在于突出初唐书法家的书法具有初唐时候的时代特点。②讨论盛唐书法特点,提及李白的诗歌,目的在于突出盛唐书法具有李白诗的无拘无束的特点。③两处都证明上文“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的观点,使得论说自然严谨。42.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层次。【答案】①首先,引出对盛唐相关内容的论述;②然后,借孙过庭的抒情理论提出书法是抒情达意的手段的观点;③接着,以张旭、怀素为例阐述盛唐书法的特点;④最后得出结论: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3.什么是“盛唐之音”?请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个方面简要概括。【答案】①表现形式:书法、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②内在属性:无拘无束、不可遏制的情感表达;主调多为世俗的悲欢情感;具有浪漫性、创造性。【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表现形式和内在属性两方面作答,联系上下文可知有关“盛唐之音”的论述集中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形式有诗歌、书法、音乐、舞蹈等,内在属性也可从中加以归纳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问题是尧斯在描述接受史形成过程时提出来的。他认为,“第一读者”既是接受史的开端,又是作品审美价值的最初衡定者。然而,什么样的读者才是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尧斯并没有作明确的界定。第一个接触作品的读者,是否就算“第一读者”?倘若是,那么每一位作者都是其作品的“第一读者”。不妨把作者对自己作品的阐释评价,称为“自我接受”或“自我阐释”。然而,从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看,诗人“自我接受”的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有的“自我接受”并未对作品的接受史产生多大影响。如果把“诗序”视为诗人的自我接受,其影响就有大有小,而大多数“诗序”并未对接受史产生直接影响。有的“自我接受”则出现在读者反应和评家诠释之后,如白居易的“一篇长恨有风情”,是其作品流传十年之后的“自我阐释”。而在这之前,先有陈鸿对《长恨歌》创作缘起的解说,后有歌妓借以自夸的传说。更多的诗人没有留下对作品的任何阐释评价之语,如张若虚之于《春江花月夜》就是如此。这篇杰作在唐代通过已5佚的“唐人选唐诗”保存到宋代,北宋时这首乐府体诗侥幸被凡乐府皆见收录的《乐府诗集》保存了下来。但是,不仅张若虚没有“自我阐释”,而且由唐代至明代前期,始终没有人承认它是一篇值得注意的作品,更不用说承认它是一篇杰作了。明代中期李攀龙《古今诗删》收录此诗后,其在文坛的命运出现了转折。而第一个对《春江花月夜》作分析评价的是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后代的诗评家对这篇杰作的艺术特色,作了多方面的阐释。清末王闿运在前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进而指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从而空前提高了张若虚在诗坛上的地位。现代评家从闻一多、程千帆到李泽厚,对此诗意义的探索及性质的论定,便是对王氏观点的充实和丰富。可见,《春江花月夜》的“第一读者”实际上是评家胡应麟,而不是诗人张若虚,作品的阐释史也只能从胡应麟写起。由此可见,所谓“第一读者”,并不是指第一个接触到作品的那位读者,不论是作者、选家还是评家。尽管作者确实是作品的最初接受者,但倘若他并没有对作品留下影响后人的独特阐释,他实际上就没有真正进入接受史。所谓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是指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释,为作家作品开创接受史、奠定接受基础,甚至指引接受方向的那位特殊读者;从此,这位“第一读者”的理解和阐释,便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重视,并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在这一接受过程中得以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在这一接受过程中得到证实。对作家作品作出“开创性”、“奠基性”的解释和评判,是成为接受史上“第一读者”的首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便是《诗经》及其中某些诗篇的“第一读者”。首先,《诗经》的接受史,当从孔子写起。因为,孔子对整部《诗经》作出了许多综括性的评论,这些评论对两千五百年来的《诗经》接受,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诸如“思无邪”说、“兴观群怨”说、“温柔敦厚”说以及“达政专对”说,等等,无不如此。其次,《诗经》中的某些单篇作品的接受史,也必须从孔子写起。孔子对某些单篇作品作出了具体评析,从而确定了这些作品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的接受基调。在《论语》中,孔子对《关雎》、《硕人》等诗篇的哲理化阐释,几被自秦汉至明清的接受者奉为圭臬。其实,一代诗歌有一代读者,包括“第一读者”和“第二读者”。一部中国诗歌接受史,就是由历代的“第一读者”和无数的“第二读者”绵延相续的接受阐释构成的。(选自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有删改)1.下列关于“第一读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读者”问题是尧斯在描述接受史形成过程时提出来的,他认为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是对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最初衡定的读者。B.如果把第一个接触作品的人称作“第一读者”,那么作者就是“第一读者”,因为他是第一个接触作品并阅读作品的人。6C.“第一读者”往往并不是第一个接触作品的读者,那是因为第一个接触作品的读者没有对作品留下影响后人的阐释,没有真正进入接受史。D.成为作品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的首要标志就是,这个人必须对作家作品提出开创性的、奠基性的解释和评判。【答案】A2.下列关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张若虚对自己写的《春江花月夜》的“自我阐释”是在该作品流传十年之后。B.由唐代到明代前期,始终没有人承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优秀作品。C.《春江花月夜》在文坛的命运出现转折是因为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其进行了评价。D.李贺、李商隐等人的大力模仿,空前提高了《春江花月夜》在诗坛上的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中说“张若虚没有‘自我阐释’”。C项,《春江花月夜》在文坛的命运出现转折是因为李攀龙在《古今诗删》中选入此诗。D项,原文是说王闿运的评论提高了张若虚的地位,他认为李贺、李商隐等人的创作也受到了《春江花月夜》的影响。3.根据全文内容,最适合做这篇文章标题的是()A.尧斯和“第一读者”B.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C.《春江花月夜》的“第一读者”D.中国诗歌接受史的“读者”构成【答案】B
本文标题:2021届高考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大题精做:06 春江花月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18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