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中外建筑史中日建筑特点与区别中日建筑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性,但在众多方面仍有较大区别。其区别存在的根本原因便是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以及文明发展程度。文明的差异造成了中日建筑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公元前6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公元前300-250年弥生时代弥生时代,中国正处于汉朝而就算“竪穴式住居”这种落后几千年的建筑,也是由朝鲜半岛居民迁徙所带来后改造的。日本地区的居民根据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类型,夏天潮湿多雨冬天多暴雪的天气状况,将屋顶改造得非常陡峭,这种形态深深影响了后来的日本建筑茅草屋顶,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民居甚至神社的重要特征,日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民居甚至仪式用建筑都是这个风格,甚至持续到明治维新。茅葺也就是茅草块可以说是日本四大屋顶材料之一日本人的屋顶叫“屋根”如图所示的屋顶样式对日本建筑影响很深。按照考古来说,虽然平民多是半地穴,但是那个时代另一个常见的房屋架构,也一直影响着日本建筑“掘立柱建物”,也是日本绳文到弥生甚至一直延续下去的一种建筑模式这与我国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颇为相似,这种建筑模式非常的适合潮湿多雨的地方建造。不过在中国这种“干栏式房屋”的建筑模式很快就被中原的高高的夯土台取代,但这种结构在日本仍广泛运用。之后日本进入“古坟时代”,经过考古调查,古坟时代并没有留下什么建筑,但是在房顶的建造里,一种茅葺的升级版出现了,那就是柿葺。这种房顶,是用一个个柔软的木片来拼接而形成房顶的工艺,防水性和美观性都要高于原来的茅草,这个同样也是日本四种屋顶技术之一,后来也是被大量的应用到了较高规格的建筑立面。此时,干栏式造型和茅葺杮葺结合起来的日本特有的神社建筑就发展起来了。为了结构稳定,上面出现了两个翘出来的“千木”和一条一条的鱼骨头一样的“鲣木”,但近些年经已故建筑史学家杨鸿勋先生研究,引用日本考古材料对照中国文献得出日本神社源于中国的结论,“彻底反转了日本上古史”,“引起日本学术界的极大的震撼”,以致“使一些人哑口无言”,颠覆了日本神社“本土说”。大多日本古建筑显得特别新,有一个原因便是日本人自古就有一种“无常”的观念,他们不希望任何东西永久保存,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让它持续下去,所以伊势神宫从建造那天开始就有了个传统——式年遷宮,也就是说每20年,就要在旁边的空地新盖一个神社,等到老神社腐烂后,继续重新盖一个,这个神社就以这种方式保存下来时间转到隋唐时期,当时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派遣小野妹子等谴隋使前往中国学佛法,促进佛教的流通。而传播佛法的同时,谴隋使也带回了众多僧侣与佛教建筑。就像佛教建筑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时,中国的很多佛教建筑也与传入地有所不同一样,被誉为日本最早的木造建筑群之一的法隆寺也是对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寺庙建筑的不完全模仿。中国建筑从二里头文化开始,就有了相当大规模的夯土基台,可以说夯土建筑是我们防雨防水并象征建筑物主人威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为了防止建筑的夯土基台被雨水冲刷而崩塌,中国的建筑物往往有相当大的“出跳”,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房檐翘出去的那一部分。而构建这个出跳的大功臣,就是中国发明的“斗栱”。按斗拱出跳数量设置横拱,每一跳的华栱或昂头上,放置横栱的一种斗栱的结构方法叫做“计心造”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中国建筑的斗拱样式为“计心造”。而像法隆寺等日本建筑的斗拱样式为“偷心造”日本想向中国学习建筑技艺,还没完全搞明白汉人建筑的规格的时候,就搞出了一堆很不严格的参数,但是日本人又非常注意一些边缘性的东西,所以这里面应用了东汉时期就发展起来的“云栱”而整个法隆寺其实也是将中国的大量技术简化之后出现的,就比如房顶的椽,一条一条都是平行排列,就算到了转角也一样,可以说日本后来很多建筑都是这样。而中国建筑房顶的一条条椽到了拐角却是扇形排列的法隆寺的五重塔也是日本佛塔造型的鼻祖,这个建筑上一层的构造叠在下一层的房檐上,并且为了稳定,有一条从上到下的柱子一直插到地上,也就是说这个建筑除了第一层是根本不能进人日本方塔,塔心柱接地,不可登临,无平坐而在中国,木塔不仅仅层层可以上人,而且每一层都是有着佛像空间可以膜拜的。木塔,塔心柱不接地,可登临,有平坐。日本化粧垂木的产生来源,源于“屋上架屋,顶上架顶”的原始重楼思想。尤其是在唐代之后,因为木塔容易失火,对于宗教的永久保存性质很不利,所以后来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石制砖制佛塔了,著名的大雁塔小雁塔就是那个时候的。因为是飞鸟时代开始的,日本这个时期的建筑,都叫做“飞鸟样式”所谓的“唐风建筑”,也是这个时期最为相似。飞鸟样式的建筑的初衷,是日本想要彻底吸收汉文化以及汉传佛教文化的产物。尤其是后来几乎全盘汉化的“大化改新”后,与中国建筑相似的日本建筑越来越多了。但是日本人学到的东西是简化的,而且会加上很多自己的突发奇想。不过由于那个时候日本还是不停的派遣唐使和遣隋使,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尤其是被很多人认为是唐代典范的唐招提寺金堂。此时日本的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此时日本的大部分的佛教建筑以及宫殿建筑还不会太脱离中国建筑的样式安史之乱后唐朝彻底走了下坡路,日本也停止停止派遣遣唐使。日本迁都平安京(京都),开始了“平安时代”,日本的固有文化开始复苏,以一系列“和歌”“和画”为代表的“国风文化”时代开始,曾经的干栏式的支架又出现在日本建筑中。如东大寺正仓院,只有屋顶的外观与唐代建筑有几分相似。日本学习唐朝文化的重要节点便是大化改新(645),确定引进大陆的体制,并且推广佛教。但在此之前,中原的建筑形式已经开始影响日本了。这一影响的重要结果便是仪式性回廊的形成。回廊的概念原本来源于用于确立神的空间和人的空间的藩篱,比如伊势神宫藩篱是严格的界限,越往里面只有越重要的神官才可以进去,而最里面的内殿,只有天皇本人才能够进去。本来要是区分空间,藩篱就足够了啊,但是,人对于神的空间的侵入产生了回廊。回廊为人的各种仪式提供了场所,这个时候人可能还不能进到回廊所环绕出的院子里,但是回廊本身给想要进入神的领域的凡人提供了庇护所。其中一个比较早的例子,就是建于早于大化改新的593年的大阪四天王寺。是随着对于唐文化的系统学习,佛教传播的深入,人对于神的空间的侵入越来越厉害。在588年的飞鸟寺中,空间本身有着强烈的存在感,建筑物呈中心对称但是到了8世纪的东大寺,大殿已经被挤到了回廊所围绕的庭院的一边到了11世纪,这种大陆文化的影响到达高潮,这一影响包括佛教的影响深化。这一时期出现了凤凰堂平等院。凤凰堂体现的大陆影响主要分为两方面:一,凤凰堂体现的是佛教的分支,来自大陆的净土宗对于天堂的想象,描绘的是抽象和想象的佛教概念。二,凤凰堂的空间有着强烈的方向性和平面性,参观者被要求从一个固定的方向观看(正立面)。此时的日本建筑强调的已经从四天王寺这种通过序列,秩序,对称强调三维空间变成了强调视角,构图的二维空间。已经灭亡的唐朝随着乱世的继续,对于日本的影响式微。而相对的,日本也进入了幕府时期。从此时开始,日本建筑空间的复杂性开始内化,同时仍然受到来自大陆的影响,但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建筑基本走上了自己发展的道路,开始出现与中国建筑明显的不同。这一时期发展的的例子之一便是二条城。随着国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种叫做“寝殿造”的建筑也出现了(图平等院凤凰堂)它总体的基本形制是:正屋居中,前有池沼,两侧有配屋,其间连以开敞的游廊。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向前伸出中廊,到池沼边沿以亭阁结束。在中央正屋(寝殿)的两侧有东西配屋,并以游廊把它们联系起来。前有池沼。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向前伸出廊庑,到池沼边沿以亭阁结束。藤原家的伽罗御所,不仅下面仍然是架起来的,而且这个建筑不仅仅按照日本的炎热的气候条件,出现了特有的回廊,并且出跳也在加大以增加更多的阴凉,飞鸟时代一直以来学习中国的“瓦葺”屋顶也停止使用,木片叠出来的柿葺再次成为主流,甚至发展出了檜皮葺(ひわだぶき),也就是拿这种高贵的树皮进行房顶搭建,同样现在的京都御所也是用的这种材料,同样房顶也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大,总之日本土著的建筑风格开始和飞鸟奈良的唐风建筑融合。京都东寺的檜皮葺同样属于平安时代的建筑,还有京都的法界寺法界寺,和寝殿造有很多异曲同工的地方,而且斗栱还有立柱进一步的减小,少了很多唐代建筑的雄浑,而且此时的椽也就是垂木已经不是主要支撑房顶的结构,而完全沦为装饰物。在寝殿造的内部装修里,也有了和同时期的宋代不一样的地方。襖(ふすま)出现了,襖本来来源于类似屏风一样,在室内作隔断的东西,唐代的时候中国也是这样,不过后来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了方便开启的推拉门。由于推拉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都有过出现,所以现在对于它到底是出自哪里还是有争议的,但是同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在室内设置隔断的“小木作”,由此,中日之间的差异逐步扩大。对于外面的墙壁,本来在唐代主要是不能动的直棂窗和实心的木板门,同时期的唐招提寺的金堂,还是很还原唐代建筑。而到北宋那个时代,已经演变成了“格子窗”。不过日本由于受到屋子里面的“襖”的影响,再加上前面说过日本的气候经常需要通风,所以等到北宋的格子窗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也就有了外面的“明障子”和里面的“襖障子”了,这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的推拉门。这个时期的建筑,后来被称作“和様建築”(わようけんちく)宋代不断繁荣起来后,中日的交流又重新升温,不过不同于原来以官方为主的交流,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交流佛法的中日云游僧人,所以南方的很多建筑模式也就又一次传到了日本后来日本进入了第一个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建筑,基本都是镰仓时代之后建造或者翻修的,正如伊势神宫一样,我们看到的很多建筑,早就不是原来的了。平安后期直到镰仓兴起的“禅宗样”,按照日本的说法叫唐样,实际上和唐并没有关系,只不过日本人爱把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都叫做“唐”图中是镰仓时代的功山寺,此时还出现了飞檐。这个建筑除了脑袋依然如同和样一样巨大,也同样是柿葺的材料,尤其是房顶的歇山顶,还有卷进去的边用来防雨,这在中国是没有的禅宗样的斗栱恢复了大量的“三跳”,而门窗也引用了宋代的格子窗,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应用,就是“卷杀”。卷杀在日语叫做“粽”(ちまき),含义就是那种把柱子的上下两端削出来倒角和曲线的做法,唐代的建筑一般都是比较直的柱子,等到宋代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一本建筑宝典《营造法式》里面说道会在柱子上面⅓的部分去卷杀处理,但是到了日本,这个粽被搞的更加变本加厉。“大佛样”,其实和禅宗样也是同出异门的两个变种,最典型的就是被平家一把火烧了之后重建的“东大寺”,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东大寺的基本架构了。一层一层的斗栱与福建浙江一带的宋代建筑有一定相似形态,但是如此多的斗拱还是日本人的独创,在这个时代,斗栱不但回到了日本建筑上,还被疯狂应用。在飞鸟时代,法隆寺的立柱就有了非常独特的卷杀,而大佛样的柱子不仅仅上面有卷杀,下面也有卷杀,柱子基本是一个梭型的存在。福建浙江一点典型的“多层”偷心造,一般认为可能是大佛样的源头日本建筑名字叫的好听,其实已经和中国建筑越走越远了,尤其是后来经过无数次战乱又翻修的清水寺镰仓时代忽必烈的军队打到日本,宋朝灭亡,所以这之后中日更是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路线发展,就比如我们之后的明朝,因为树木减少加上政策开始偏向工匠,制砖业大量发展,终于出现了神奇的硬山顶建筑开始发扬光大了。“歇山顶”,宋代叫这个“九脊顶”,这种房顶不仅仅造型美观规格较高,也和日本最早的草房很像,所以也受到了日本的大量应用,日本人一般叫这个入母屋造(いりもやづくり)。而最高级的自然是“庑殿顶”,宋代叫做“四阿顶”,日本叫做寄棟造(よせむねづくり)天安门就是歇山顶,太和殿就是庑殿顶,不过清代的建筑因为不需要夯土台以及砖木的发展,已经不需要那么大的出跳了,所以斗栱基本就成了摆设,仅仅是个装饰作用,这也是很多人觉得明清建筑不怎么好看的原因。悬山顶和歇山顶的“山面”起到遮挡和装饰作
本文标题:中外建筑史-中日古建筑特点与区别对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5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