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战略管理_现代的观点3-战略管理历程
战略管理—现代的观点3主编:任浩清华大学出版社rctan3第3章战略管理历程本章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比较环境适应学派、产业学派、核心能力学派、以及产业生态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差别领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中领略不同情境不同战略的应对问题。难点:如何用这些理论解释现实商业世界的所发生的现象。3.2西方现代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演进P54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制定过程学派;组织内部结构;组织内部(企业)价值链)—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关注企业内部产业学派[竞争战略学派;组织外部(产业组织)结构;组织外部价值链](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5力模型〉〉3个基本战略关注企业外部核心能力学派1。个别技能;2。整体能力观关注企业内部产业生态学派1。战略联盟理论;2。协作性经济群体关注企业外部企业战略演进过程环境适应学派(战略制定过程学派;组织内部结构;组织内部(企业)价值链)(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1。设计学派;2。计划学派关注企业内部产业学派[竞争战略学派;组织外部(产业组织)结构;组织外部价值链]5力模型〉〉3个基本战略关注企业外部核心能力学派(核心能力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分析相结合)1。个别技能;2。整体能力观关注企业内部产业生态学派(强调企业间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群体)1。战略联盟理论;2。协作性经济群体关注企业外部图6-5战略联盟的途径P146领导危机自主权危机控制权危机警戒区危机革新化危机阶段1.通过企业家创新来成长阶段2.通过上级对下级的指导来成长阶段4.通过内部规范合作来成长阶段3.通过授权来成长阶段5.通过联盟来成长年轻组织的年龄成熟外部外部内部外部内部阶段1处于创业阶段,联盟的形态是创业过程发展松散型的人脉关系。创业前形成较广泛的人脉关系是创业成功的关键。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背景:20世纪6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诸如消费者需求结构变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意识到必须采取新的管理模式。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1962钱德勒在《战略和结构》提出:战略应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内部)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要求。随着战略的发展而变化。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整个60年代的主流学派: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教授为代表,设计学派认为:战略制定是领导者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在制定过程中要分析SWOT。。。P54下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以安索夫为代表,计划学派认为: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去实现其目标和使命,包括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P55上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把战略分成两个阶段: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把战略也分成: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实施的方案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把战略分成四要素:优势(strength)(内部)劣势(weakness)(内部)机会(opportunity)(外部)威胁(threat)(外部)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把战略也分成:产品与市场范围(行业中所处的产品和市场定位)增长向量(企业经营的方向和趋势)协同效果(管理和价值链活动各环节间的联动)竞争优势(为企业奠定牢固竞争地位的特殊因素)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计划学派忽略了竞争问题,强调战略设计、战略计划的过程性;设计学派则建立在竞争性趋强的基础上。3.2.11960-1970P54–环境适应学派理论设计学派(thedesignschool)的主张:(1)战略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和仔细的思想过程;(2)主要领导人应当承担整个战略形成过程的责任。他不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但他是整个战略计划的设计者。(3)在勾画(设计)和选择了某种特别的战略,即完成“决策”过程之后,制定过程也就告以结束。(4)战略应当是清晰的,易于理解和传达的。同样,战略的形成模型也应当是简单的。3.2.11960-1970P54–环境适应学派理论计划学派(ThePlanningSchool)认为:(1)战略产生于一个受控的、有意识的正式规划过程,每个步骤采用核查清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由分析技术来支持。(2)CEO负责整个战略进程,战略实施由全体计划人员来负责;(3)由正式的进程得出的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战略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企业战略的制定主要是建立在分析和推理之上,需要高层管理者对未来环境做出可靠的预测。在经营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观测执行是完全可行的。但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对环境的准确预测就变得困难重重。此外,这个时期的战略管理理论知识方向性和框架性的,可操作性不强。这是因为主要领导者只承担整个战略形成的责任,而不承担具体的计划和实施。3.2.11960-1970环境适应学派理论–P54(参看P59-60)这时期的战略理论是战略规划理论,有一个假设前提,就是未来是可以预测的,通过分析、推理、经验和洞察力的结合,就可基本把握战略的方向。战略是要让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遇到的机会相适应。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产业学派理论–P55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出现,西方国家出现了企业兼并浪潮,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市场结构越来越集中,产业组织的力量超越政治经济环境的力量,一些寡头企业组成托拉斯垄断市场,导致行业间的利润存在巨大差异,许多著名的成功企业大多来自有吸引力的行业,环境适应学派对此解释力不足。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产业学派理论–P55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认为要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来选择有吸引力的产业,然后寻找价值链上的有利环节,通过恰当的战略来取得竞争优势。-P56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5–产业组织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的5力竞争模型供方交涉力新进入者买方交涉力替代品•规模经济•产品独具一格•商标知名度•转换成本•资本需求•销售渠道•绝对成本优势•独家学习曲线•必要投入的货源•专有低成本产品设计•政府政策•预期反击•行业增长率•固定(储存)成本/增值•间歇性开工不足•产品差异•商标知名度•转换成本•集中程度和平衡情况•信息的复杂性•竞争者的多样化•公司的利害关系•退出障碍决定供方力量的因素•与众不同的投入•供应商和企业在行业里的转换成本•潜在的代用品•供应商的集中程度•批量对供应商的重要性•行业购买总量有关成本•投入对成本的影响•行业前向统合和后向统合的比较•替代品相对价格表现•转换成本•客户使用替代品倾向决定买方力量的因素•讨价还价的力量•顾客的集中程度和企业的集中程度•客户的购买量•客户的转换成本和企业的转换成本比较•客户的信息•后向统合的能力•替代品•渡过危机的能力•价格敏感性•价格/购买总量•产品差异•商标知名度•对质量性能的影响•客户的利润•决策者的积极性业内竞争者强度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6–产业组织理论在此5力模型基础上,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总结出了为获取竞争优势而采取的3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6–产业组织理论在此5力模型和基本战略的基础上,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提出通过一条价值链内或多条价值链之间的关系的调整来实施战略。同一产业中企业的价值链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来源。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成本领先)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差异化或集中化)来赢得竞争优势的。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6–产业组织理论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的竞争战略逻辑:(1)产业结构(5种作用力)是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2)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和执行一种基本战略来影响产业中的5种作用力(即产业结构),以改善和加强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3)价值链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活动或价值链关系的调整来实施其基本战略。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6–产业组织理论相对于战略制定过程学派(环境适应学派),产业竞争战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学派)更注重战略内容(低成本,差异化和集中化);在制定战略时给出了分析的优先顺序,使企业可在行业的范围内系统地考察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合理选择适用的战略;竞争战略学派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第一次由企业转向行业,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战略的选择过程提供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技巧。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6–57--产业组织理论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中,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结构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波特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创新性兼容,并达到了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这两个过程的有机统一。3.2.219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P57–产业组织理论波特的战略理论的局限性:在产业分析中,波特忽视了企业内部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因此往往诱导企业进入自身并不熟悉的领域或采取无关多元化战略。而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低。另外,波特的价值链分析虽然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并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原则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3.2.3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P57背景: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次和幅度越来越多和宽,企业能否灵活有效地综合利用内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参看案例三株药业)3.2.3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P57-581.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核心能力观–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整体能力观–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90年代以前,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就是选择在何处竞争,第二才是选择何种竞争方式。57末比如,弱势企业采取先动优势,进入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由于初步的盈利而决定通过大量融资来扩张。其后果可能是灭顶之灾。因为它的初步胜利只是为强势竞争者探路。还有没有预想到的替代品,资源市场的不可再生、或者无法取得不完全竞争优势等因素。3.2.3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战略管理理论P57-58但是在90年代以来激烈动荡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能否成功,取决于对市场趋势的预测和对变化中的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在这种竞争态势下,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产品和市场定位,而在于其行为反应能力。-P58顶这句话里头的(字面)含义是否具有局限性。我们是否应该把这句话理解成这样:(在相对于某个市场环境而言,)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公司(孤立的某个最终)产品和(孤立的)市场定位,而在于其(跟市场定位相适应的)行为反应能力,战略重点在于识别和开发(跟自己市场定位相互适应的)难以模仿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将一个大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竞争力)标志。”–比较三株药业案例反应能力让我们把公司对市场的反应能力进一步分解成:1。产品(研发)方面的反应能力和2。市场开发方面的反应能力。反应能力:产品开发速度首先,公司的最终产品应能成为“短期的”核心竞争能力(果实,花,树叶);其次,
本文标题:战略管理_现代的观点3-战略管理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