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一、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22),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时人所崇拜。孔子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主要作品《春秋左氏传》人物评价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明世宗封左丘明为“先儒”,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二)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面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一直关系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自然形成了。二、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一)文学常识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2.五类史书的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如《左传》。(2)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历史事件。如《战国策》。(4)通史:连贯地记述各个时代的史实,与断代史书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5)断代史: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东汉班固的《汉书》。3.《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二)文化常识西周春秋爵位制度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等。侯:西周春秋时代使用最普遍的爵称。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三、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世间万物尽其用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剑、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观赏,也能吉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寓言妙喻劝鲁公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三桓进行商议,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左丘明说:“孔子是当今的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于是,鲁定公听从左丘明的建议,没经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高傲的灵魂烛之武绝对是个人物,可以说是个英雄,短短几句话就消弭了一场事关郑国存亡的战争。真真的了不起!正史上对他的记述除了《左传》的这些文字外,似乎再难找到他的名字了。《史记》里有简单的几句:“郑使人言穆公”“乃使人私于秦”“乃间令使谓秦穆公”。“人”“使”二字让烛之武成了“无名英雄”。还是小说里的描写更具体鲜活清晰,蔡元放《东周列国志》里说:烛之武“须眉尽白,佝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无不含笑”;佚之狐对他的评价是“口悬河汉,舌摇山岳”。佚之狐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这让人实在不敢苟同。佚之狐了解烛之武是不假,但为什么不尽早在其“壮也”时向郑伯举荐?以我小人之心度之,恐怕还是担心一旦烛之武灿烂了发光了,自己就要黯淡了。嫉妒,红眼病,恐怕从大禹那会儿就从兔子传到了人身上。其实,“说”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郑国太宰叔詹颇有知人之明,他举荐“佚之狐”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佚之狐也未必不能说退秦师;只是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性太重了。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动秦穆公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可落个“伯乐”的美名。好一条精明的狐狸!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背后的牢骚与怨气了。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人生虚掷,那份悲哀,那份感伤,与老杜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嘘叹是何等的神之契合!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一个青年,默默注视着厩里的骏马,心好像骑在了马背上,翱翔于天地间;一个壮夫,沉沉面对草地觅草咀嚼的良驹,心里一定在问,马呀,你何时才能尽情飞驰一展雄姿;一个老者,目光深邃,圈里的老马也垂缨默嘶。我们还可以想象:烛之武向多少人探问过天下的分分合合,路人、行商、政客(其中可能就有佚之狐);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象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里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时的焦急与渴盼。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我又常常慨叹,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郑伯做了四十多年的国君,基本上也算个比较清醒的君主(当然,未能尽早让烛之武们“人尽其才”让郑国“野无遗贤”,他是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的)。所以,有时我又免不了天真地发问,烛之武,你为何不在“臣之壮也”的时候,也像三百年后的晚生毛遂那样,大胆地“自赞”于郑伯的驾前呢?在推销自己这点上,春秋之“士”远不如战国之“士”放得开。商鞅、冯谖、范雎、苏秦,哪一个不是在竭力运筹、想方设法(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去干谒王侯,以期受到垂青授以大任,创出一番功业而名垂史册呢?我觉得,在烛之武的心里,更多的还珍藏着作为“士”的标志之一的清高与孤傲。“士为知己者死”,如果碰不上一个敬贤礼士、思贤若渴的开明君主,宁可老死家中、默默无闻,也绝不涎皮赖脸地去求人家赏给自己一个板凳、弯腰低头地做一个平庸的官僚。他人生最年富力强的岁月在蹉跎中消磨逝去,我们可以为他惋惜,但我们必须向他那高傲的灵魂敬礼。我愿穿过时空的隧道,不自量力地对他说:还是学学稍晚一些的孔子吧,尽管孔子早已明白“道之不行”,但他仍然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去诠释人生,因为占据他肺腑的更多的还是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汜.南()2.佚.之狐()3.夜缒.而出()4.亡郑陪.邻()5.共.其乏困()6.阙.秦()7.秦伯说.()8.逢.孙()9.不知.()10.杞.子()11.戍.之()12.失其所与.()fányìbèiyuèqǐgōngpángshùzhuìquēzhìyǔ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同,3.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同,4.秦伯说______同_____,5.失其所与,不知______同,“已”“矣”语气词,了“共”“供”供给“陪”“倍”增加“说”“悦”高兴“知”“智”明智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那人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夜.缒而出夜: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3.与郑人盟.盟:4.既东封.郑封: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名词用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5.阙秦以利.晋利:6.越国以鄙.远鄙: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8.若不阙.秦阙:9.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得利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动词作名词,恩惠使动用法,使……削减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10.共其乏困..乏困:1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资粮形容词作动词,损害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鄙①越国以鄙.远②蜀之鄙.有二僧《为学》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边邑,边远的地方庸俗,鄙陋2.许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3.敝①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答应赞同约数表处所损害坏的,破旧疲惫,困乏4.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以.乱易整5.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因为拿,用连词,表顺承,而把用表顺承,才表修饰表顺承表转折,可是,但是6.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7.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句末语气词,啊疑问代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代词,他们,指秦军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0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