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篇目(三)庖丁解牛一、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原系楚国王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主要作品代表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人物评价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二)写作背景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二、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一)文学常识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大小寓言二百多个。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生成论、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价值、批判哲学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著作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二)文化常识庖丁庖丁:庖是厨师,丁是他的名,庖丁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其职业的词。如:“师旷”,师,乐官的称谓。西周金文称乐官为辅师或师,春秋时各国多称乐官为师。师旷就是一个名叫旷的乐师。三、名人轶事与知人感怀鲁王养鸟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便以为是神鸟,就派人把它捉来,亲自迎接供养在庙堂里。鲁王为了表示对海鸟的爱护和尊重,马上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鸟吃。可是鸟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盛情招待,只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活了三天就被饿死了。鲁王这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法来养鸟。人总是一厢情愿,觉得自己喜欢什么别人也一定喜欢什么,不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换位思考关照别人。人心百结,人与人千差万别,交往之中,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尊重别人才是最好的选择。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得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子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罢了,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对,她刚死时,我怎会不悲伤呢?然而,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在庄子看来,生老病死就像四时交替,都只是自然现象而已,人不必有什么忧虑,也不必有什么痛苦。人源于自然,再回归自然,说到底,不过是正常的生死轮转,她依然在天地之间,只要怀着这样的想法,人又有什么好痛苦的呢?从《庖丁解牛》看现代文阅读庖丁解牛尽善尽美,所好之道,寄意深远,不仅让人“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就阅读津梁也示喻其中。一、“因其固然”——是原则解牛要“依乎天理”,按牛的自身结构。读文也要“因其固然”。文章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所感受、体验和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从命意、定体、选材、表达,每一环节都有其具体要求。构思虽不是破题、承题、入题、起讲八股式的定律,但总文理、慎剪裁、理线索、编顺序、密针线、统首尾、设波澜、点文眼等却要胸有成竹。这是从文章学角度的把握。从文体特征上讲,记叙文体是通过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分析人物的精神品质或事件反映的思想意义,是其关键。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并给人以知识的文章。阅读时就要对实体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演变、异同等方面去理清顺序、认识特点、把握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小说是以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运用叙述、描写等表现手法,多方面地深入细腻地刻画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展示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社会生活。因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形象反映的时代意义就是阅读的方法和目的。这样,从特定文体出发掌握不同文体要求来指导阅读,是增强阅读能力的一条途径。同一种文体在基本特征范围内有千变万化的方式存在。阅读上,一抓对典型范文的理解;二在“类”的特征上比较归纳,求同知异,总结规律,读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二、“批大郤,导大窾”——是方法文章构件论者认为:文章实体构件大类可分为总分、联合、层进、偏正、虚实五类关系。每类中各件间总有“郤”可乘。件与件的衔接不外是时间接续、空间相连、分类平行、思想递进、相互穿插、总分分总、原因结果、正反转折等。总有“缝”可钻,从此入手,寻找突破,也许会迎刃而解。如勾连上下文的标志性字句就是理解文章的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论述上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逻辑十分严密,关联词是各段、各部分间的纽带,使其文思清晰而又缜密。“不仅如此”,“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不仅”“但是”“因为”“因为……所以”这些关联词总文理,密针线,将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论述得井井有条,重点突出。全文顺理成章,一气呵成,给人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表意义递接的“这”“那”,表分述到总述的“总之”,表意思转换的“然而”,表层进的“更是”,表总结原因的“因此”,表叙述方式变化的“那时”等,这一招一式,穿针引线,搭桥接榫,承上启下,所流露出的蛛丝马迹,读者若能披迹入文,必然柳暗花明。三、“族”处为戒——是关键文章阅读会遇到“技经肯綮”——感情郁结、思想蕴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见其难为”之处,自然要“怵然为戒”。防止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做到“视为止,行为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知人论世。读到《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自然重视起来,为什么“颇不宁静”呢?文后署的日期是“1927年7月”。原来是由于大革命失败后,作者的苦闷和抑郁。为了排遣这郁闷心情,从而产生了夜游荷塘的愿望。这句可是作者情感积淀之深之处,心迹表白的直接之处,所以能成为“文眼”。文中抽象句、含混句、幽默句、长句的理解也属“技经肯綮”,须细加品味,总之要善于捕捉倏忽即逝的信息,梳理飘浮游离的文思。层层剥笋,根根抽丝;提其要,钩其玄。屏气凝神,神游全篇。疑难之处,豁然理解,也将有“踌躇满志”的得意之态。四、三个境界——得其道阅读的深浅体现在阅读的三个境界上。“所见无非牛者”,只看到牛的大致全貌,看不出牛的生理结构。始看文章亦如此,看不出特色,谈不上理解,读完完了,一片混沌。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目无全牛”,摸清牛的全身结构,把牛看成可以肢解的东西。一篇文章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有机整体,有“大郤”,有“大窾”,有“技经肯綮”。能看出“破绽”,理清条条块块,做到“目无全文”。方为阅读的第二境界。第三境界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进乎技矣”,做到游刃有余靠的是“神遇”,用精神去和牛接触。看文章仅“入乎其内”不行,又要“出乎其外”。“不以目视”,寂然凝虑。凭心灵去感知,用感情去体验,以聪慧去领悟,才得文章之精髓,阅读之妙境。“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这是他在长期解牛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摸索的过程。提高文章阅读能力除掌握一定方法技巧外,还需要多读多思,加强多方面的修养。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庖.丁()2.膝之所踦.()3.砉.然()4.()然5.中.音()6.大郤.()7.大窾.()8.肯綮.()9.大()10.硎.()11.怵.然()12.然()páoyǐxūhuōzhònɡxìkuǎnqìnɡɡūxínɡchùhuò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砉然向然同2.技盖至此乎_______同,3.批大郤______同,“向”“响”“盖”“盍”何、怎么“郤”“隙”空隙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今义: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义: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3.因其固然..古义: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4.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今义:不曾没有不是指牛体的自然结构本来的结构没有拿刀去尝试5.虽然..,每至于族古义:今义:转折连词6.吾见其难为..古义:今义:①使人为难;②多亏(指做了不容易做的事)7.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虽然是这样此指很难下刀行,动作;为,因此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足之所履.履:2.良庖岁.更刀岁:3.族庖月.更刀月:4.而刀刃者无厚.厚:名词作动词,踩名词作状语,每年名词作状语,每月形容词作名词,厚度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1.道①臣之所好者道.也②得道.者多助《孟子二章》③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④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⑤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名词,天道,自然的规律名词,道义,正义动词,取道名词,道路名词,方法动词,说2.解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3.族①族.庖月更刀,折也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③士大夫之族.《师说》动词,剖开动词,解释,解答形容词,众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名词,类4.视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②视.为止,行为迟5.始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动词,看名词,目光副词,起初副词,才动词,开始6.而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②提刀而.立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⑤吾尝跂而.望矣《劝学》7.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③怵然为.戒④视为.止⑤为.之四顾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介词,给动词,做动词,作为连词,因此介词,因为8.乎①技盖至此乎.②依乎.天理③而况大乎.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9.于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语气词,在句末表疑问介词,相当于“于”语气词,在句末表感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介词,对于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也;……也”表判断)翻译:(2)臣之所好者道也。(“……者……也”表判断)翻译: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2.宾语前置句技经肯綮之未尝。(“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语序为“未尝技经肯綮”)翻译:3.省略句视为止,行为迟。[省略了两个“之”,应为“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翻译: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容易使刀刃钝折),没有拿刀去尝试。目光因为(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一、理清文脉架构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目无全牛②游刃有余③运用规律二、理解分析综合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描写了庖丁解牛的场面,生动地再现了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1课 篇目(三) 庖丁解牛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0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