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思维发散,品读语言一、导读内容第4~8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二、导读过程1.一个任务两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内涵。明确:“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比较的思维导图如下:2.三个活动活动一:学习小组的代表,分享本组绘制的4~8章的思维导图及分类结果,并说明理由。讨论后,学生代表分别说出分类结果及分类原因。参考示例:(1)第一种分类方式:4、5章为一组,从群己关系看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是差序格局,维持私人道德;6、7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社群特点是事业社群;第8章为一组,阐述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特点是礼治社会。(2)第二种分类方式:4、5、6、7章为一组,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导致大家在思想上系维私人的道德,社群上是以家族为单位的事业社群,情感上男女有别;第8章为一组,礼治社会有效保障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模式。(3)第三种分类方式:第4章为一组,5、6、7、8章为一组,其中5、6、7、8章都是围绕第4章差序格局展开论证的。(4)第四种分类方式:每一章都单独成为一组,当然,还可以把5章合成一组。活动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活动二:学生讨论分析第5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所引用文字与所阐述观点的关系。讨论后可得出如下结论:引用的材料是为了论证相应的观点。活动目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可以借助浅易的引用文字理解观点,或者紧扣观点句去理解雅致精深的引文。活动三:思考讨论,以下语言文字有何特点?在文本中有何作用?(1)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2)“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3)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明确:虚词的恰当使用使本书语言具有逻辑性;事例、比喻等使语言生动、通俗平易,降低了理解难度,但也存在比喻不够贴切的弊端;引用儒家文化经典的内容,使语言具有雅致精深的特点,但是也增加了理解难度;鉴赏语言我们应该具备辩证思维。三、作业布置布置第三周前的阅读内容和学习任务及活动1.阅读内容:阅读9~11章。2.学习任务及活动任务: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等概念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比较能力。活动一:分析9~11章,用一句话说明这三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活动二:思考“法律”与“规则”分别是哪一种秩序的产物?二者有什么区别?【课堂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但乡土社会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的,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至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解析:选B。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的社会”错误,原文所阐述的意思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C项,“被动形成的”错,原文中说“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所以说应该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D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文中只是讨论了两者的区别,并没有表明谁更优越,也不能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就说它更优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内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D.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解析:选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缺乏变化。解析:选D。“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二节 思维发散品读语言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09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