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9说“木叶”板块一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袅.袅()照浦.()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能锭.()言筌.()王褒.()窸窣..()()迢.远()柳恽.()[答案]niǎopǔzhuógāozhēncéndìngquánbāoxīsūtiáoyù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似似.乎()似.的()落落.木()落.枕()泊漂泊.()湖泊.()尽尽.人皆知()尽.管()[答案]sìshìluòlàobópōjìnjǐn2.语境辨析法(1)在历史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都了解了过去那些令人发.()指的事情。(2)这个科学家说:“我的这个创.()造非但没有转化为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反而成为给人类带来无穷创.()伤的隐患。”[答案](1)fāfà(2)chuàngchuāng二、写对字形昏jué()jué()菜一jué()不振干zào()烦zào()聒zào()得鱼忘quán()quán()愈quán()释jiǎo()洁jiāo()好jiāo()龙[答案]厥蕨蹶燥躁噪筌痊诠皎姣蛟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钟爱·喜爱两者都有“喜爱”之意。“钟爱”指特别的爱,爱的程度较深,它的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它的口语色彩浓一些。(2)流传·留传“流传”指顺着时间往下传或扩大范围往外传。“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2.明确词义(1)熟能生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言难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落于言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去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2)一句话很难说完。形容事情曲折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3)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刻意修饰的痕迹。筌,捕鱼的竹器。(4)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词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冼.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耳熟能详....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zhàn)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冼”应写作“洗”;“耳熟能详”应为“流传人口”;“砧”应读作“zhēn”。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A.什么是“木叶”呢B.“木叶”是什么呢C.“树叶”与“木叶”有何区别呢D.我们应如何看待“木叶”呢B[从文中看,后面陈述的对象应该是“木叶”,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陈述的对象是“木叶”。]3.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树叶”之与“木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树叶’之与‘木叶’”语序不当,从后文“‘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可以看出;“然而到了艺术形象”成分残缺,应补出宾语“的领域”。[资料链接]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主要作品:《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20世纪80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一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赋、比、兴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且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文学评论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文艺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本鉴赏]《说“木叶”》一文,作者林庚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深入挖掘“木叶”中“木”字所蕴含的意境,从而阐发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答案]①古诗很少用“树叶”②概念上:相差无几一、阅读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士》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引用这些句子作例证,可以说明“树”的意象比较常见,并由此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区别,引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是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2.作者通过大量的举例分析,总结出了哪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运用文字洗练,而洗练却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用“树叶”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展为“落木”。二、阅读课文第4~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第5段中,作者举周邦彦的例子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以及说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4.结合文章第6段,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并完成下面的表格。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①②③落叶④⑤⑥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意象[答案]①微黄②干燥、不湿润③疏朗、飘零之意④繁密绿色⑤饱含水分⑥春夏之交5.这三个语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4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第6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中国诗歌语言的基本特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作者是以“木叶”为例,探究诗歌语言的感染性和启发性。中国诗歌语言的基本特质,就是注重语言的暗示性,追求含蓄不尽。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言意与形神》)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7.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特质——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3单元 探索与发现 9 说“木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10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