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说课稿讲义(共10篇)是网友精心推荐的,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第一篇范文:讲稿一、说教材内容《小猪变形记》是一本富有童趣,贴近幼儿生活,又富有哲理的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采用奇妙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只小猪通过各种办法模仿其他动物的生活却屡屡失败,最后发现,做猪最快乐的道理。绘本中,小猪从“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做自己最快乐”的思想历程,显得特别的幽默和轻松。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是人生的思想的飞跃,这个历程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基于这一点,我选择了绘本故事《小猪变形记》与孩子们分享,引导孩子们将故事中的情感迁移,明白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二、说活动目标教育目标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又是教育活动设计的终点。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以及大班幼儿的能力、知识水平的发展情况,我为本次活动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情节的趣味性。2.能力目标:能运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清楚连贯地复述角色对话。3.情感目标:明白“做自己最快乐”。三、说重点难点由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受年龄、认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语句不畅通,表达不准确是常见现象,因此,让幼儿能够运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清楚连贯地复述角色对话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另外,绘本故事内容看似幽默有趣,实质蕴涵哲理,所以明白“做自己最快乐”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四、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1.知识上的准备:事先让幼儿了解有关长颈鹿、斑马、大象等动物的特征,为故事中小猪根据长颈鹿、斑马、大象等动物特征如何进行变形的内容打下铺垫。2.物质上的准备:《小猪变形记》绘本人手一本、课件PPT、我还给准备了绘本中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字卡,这是为了让幼儿能更直观形象进行角色对话复述。五、说教学法(一)说教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渠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因此根据幼儿的认知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情景教学法:在师生共同阅读的过程中,选用了绘本教材以及各种动物图片和与故事情节相符的环境布置,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同时,让幼儿在故事表演中体验小猪变形失败后的惨状,明白“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2.直观形象法: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和图片,让幼儿仿佛置身在小猪变形记中的故事情境中,便于幼儿更好、更加容易直观形象的理解故事内容。3.问题讨论法:在活动中我结合故事的情节设计有效的提问,如:“小猪是怎样变形的?”“小猪变形成功了吗?”等问题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二)说学法《纲要》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所以我打算让幼儿通过以下两种学习方法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1.观察法:让幼儿在观察直观形象的图片中,能够更好、更加容易直观形象的理解故事内容。2.体验法:让幼儿在故事表演中体验小猪变形失败后的惨状,明白“做自己最快乐”的道理,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3.交流讨论法:主要是引导幼儿针对提出的问题主动探索、发现学习,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说一说的轻松气氛中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六、说教学程序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我采用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设计了以下环节:“激趣导入——师生共读——分享体验——情感迁移——延伸活动。”第一环节:激趣导入。出示孙悟空图片,提问:“他是谁?他有什么本领?”让气氛活跃起来,孩子们开始关注“孙悟空会七十二变”这一问题的时候,把话题一转,说:“有一只小猪,他也想要变形,你们想看看吗?”由此引出绘本的题目,并展示绘本的封面,让幼儿发现封面上小猪的不同之处。来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让他们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小猪会变形吗?会变什么样呢?带着疑问进入阅读环节。第二环节:师生共读。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情节。我会用生动语气和丰富的肢体语言,给幼儿讲述故事的开头和第一次变形。对照绘本,让幼儿倾听故事。并用“小猪接下去会变什么?是怎么变的?”吸引幼儿注意,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围绕问题展开简单讨论和猜想,然后进行余下故事的阅读。在小猪每一次变形之前,先让幼儿仔细观察绘本,猜测小猪的心理,然后再继续故事情节,以此培养幼儿学习阅读时先观察倾听,后表达讲述,以此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发展创造思维。第三环节:分享体验。这一环节我准备了各种动物的图片,通过图片让幼儿顺利感知故事发展,同时结合绘本认识各种动物的特点,通过字卡“你不是……你是……”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故事重点情节的描述。本环节涉及到了活动难点的学习,所以我将带领幼儿从头开始翻阅绘本,在了解故事大概情节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我出示的图片,边想象边叙述故事情节,在小猪每一次变形时,启发幼儿运用“你不是……你是……”的句式进行表达。让幼儿反复练习的方法,不断巩固幼儿对于复合句式的运用。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从属复合句,加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第四环节:情感迁移。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幼儿发现绘本中一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小猪很聪明,它能根据其他动物的特征来变形,变形得连小尾巴都不放过,绘本图画非常有趣。特别是小猪变形前后情感的变化。我让孩子们先观察小猪在变成动物时的表情,感受它内心的激动与欣喜。在每次小猪变形失败后。提问幼儿:“看见小猪这样子,你想对小猪说什么?”,目的是使孩子能感受到小猪的惨状,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小猪从充满激情到最后惨不忍睹的对比,让幼儿深切体会到“变成别人并不快乐”。读到最后,当看到小猪在泥潭中快乐打滚时,对“做自己最快乐”的感受也就呼之欲出。活动难点在这一环节中得到解决。第五环节:延伸活动这一环节我准备让幼儿模仿绘本中动物排队走的样子,以“搭火车”的游戏结束本次活动。同时在区域活动时,引导幼儿在语言区自主讲述故事,在表演区根据故事内容进行适当的表演。以此加深对“做自己最快乐”这一道理的认识。七、说设计亮点绘本内容的选择符合大班幼儿爱模仿的生理心理需要,能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在活动中充分运用了期待原理,让幼儿边读边猜想,带有很强的趣味性;整个活动采用多种形式阅读,注重培养了幼儿早期文学阅读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各种动物的认识。第二篇范文: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这篇文章和本单元的其他两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斗士》共同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情感熏陶。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子之爱。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教学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文章的难点部分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理解。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回顾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什么事情。这些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爱”来概括文章的主题。(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准备。)二、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1、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深深地爱着高尔基。重点抓住“探望”、“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体会子爱父。这里设计一个采访活动,学生扮演高尔基的儿子,老师提问:你千里迢迢地来到意大利探望父亲,为什么不和父亲说说话,却一直忙着种花呢?是不是觉得种花好玩?(让学生走进儿子内心,体会种花的用意,感受儿子这种用行动表达的真挚的爱。)2、以读代讲,学习赏花一读:结合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读花开的美景。二读:创设情境读花开的美景A如果你是来岛上观光的游客,你看到了高尔基院子里,这些美丽的花,你会怎样?B当你是在这个院子里疗养的人看到这些花,你的心情怎样?(个别读)三读:观察插图中高尔基的表情,朗读第五自然段,体会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时的心情。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无比的心里想:。”(以此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快乐。同时,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出示“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儿像什么?高尔基的眼里看到的是花朵,心里想的是,是儿子对自己的。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睹物思人——对儿子的思念。三、品读“写信教子”,感悟崇高父爱学这一部分之前告诉学生;高尔基给儿子的信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难点,含义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学生肯定会积极动脑筋: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在此基础上先独立读书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接下来全班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读懂的内容最多。在交流时,老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第一个指鲜花,学生从破折号可以读出。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对别人的一些关爱,付出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要进行点拨: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举例引导。(有一次,我的同事要外出学习,我特意帮她照管班级,让她安心学习,当时,这位同事很高兴。望着她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帮助。)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一反三,谈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事情,以及自己愉快的感受。这样,就可以自然过渡到“‘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让学生联系上文的学习思考“给”和“拿”的含义。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给’永远比‘拿’愉快”让学生读这两句话,比较有什么不同,体会“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高尔基写这封信是希望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高尔基对于儿子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爱。再次朗读这封信,把高尔基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理解体会高尔基的信,是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给学生以充分读、思、议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身边熟悉的事情来理解“美好的东西”、“‘给’,‘拿’愉快”等,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接受。)四、拓展延伸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上交流,课下替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回一封信。五、总结升华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相机板书)赠送名言: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板书设计
本文标题:说课稿_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2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