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政治上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上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地方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军事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的权力。(3)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②表现: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4.影响:(1)积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情境在线】北宋初,太祖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赵普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提示:把地方的军权、财政权收归中央。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战争。原因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___________,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表现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北伐结果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北宋送给辽“_____”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燕云十六州岁币(2)宋与西夏战争: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钱物。2.财政危机:(2)影响: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情境在线】右图是《北宋文官出行图》,图中官员仪仗、车驾规模巨大,官阶分明,这体现出北宋官僚制度什么特点?提示:重文轻武、官员冗滥的特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庆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时间:1069年。3.目的:加强国家对农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_______的目的。4.领域: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富国强兵5.措施:方式目的富国方面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调控经济、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用征兵制取代募兵制6.影响:(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收入。(2)消极:①强兵效果不明显;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③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情境在线】(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善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安石、司马光争论的焦点。提示:要不要“理财”。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临安,赵构就是宋高宗。2.绍兴和议:(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_______与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宋高宗(2)时间:1141年。(3)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岁贡”。(4)影响:维持南北对峙局面。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情境在线】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胡虏”“匈奴”指的是什么?提示:女真统治者。主题一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素养探究】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史料一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一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史料实证)【点拨】依据画线部分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进行提炼。提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拥有行政、财政和军事等大权。史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2)史料二“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史料二中作者对此看法如何?(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点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具体措施指的是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看法”,由史料二画线部分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得出。提示:措施: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严重削弱,在对敌作战时屡屡失败。2.加强君主专制史料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宋史·职官志一》思考:归纳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点拨】由画线部分归纳主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概括特点。提示: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解相权;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突出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史论阐释】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①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②北宋君主通过兵变夺权,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控制在自己手中,消除地方割据隐患。(2)特点:①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②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③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④重文轻武,加强监督。建立文官体制,派文臣做各州长官;削弱武将权力,以免武将拥兵自重。主题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与王安石变法【素养探究】1.社会危机史料一朝廷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宋史》卷二八四史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思考:史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给北宋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点拨】根据史料一画线部分“三冗”“困天下之财”及史料二“财”“兵”“制度”等信息分析。提示: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边患危机等导致积贫积弱。2.王安石变法史料一安石曰:“国用不足,由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指赋税繁重),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宋史全文》(1)史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知围绕理财措施的争论,注意从史料一中提取王安石的观点回答。提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史料二(王安石执政)上曰:“不知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变风俗”“立法度”,王安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努力?(史料实证)【点拨】从王安石变法内容相关史实回答即可。提示:从富国、强兵两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努力。【史论阐释】1.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1)北宋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北宋中期大量的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地主兼并。(2)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改革派和保守派争执不休,引发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2.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政治危机、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使得北宋内忧外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2)目的: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4)局限性:①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②改革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没有满足农民土地要求。③用人不当,出现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3.9 两宋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