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1)魏国:220年,_____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2)蜀汉:_____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3)吴国:孙权定都_____,国号吴。曹丕刘备建业2.西晋:(1)建立与统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____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东汉以来,西北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匈奴②鲜卑族③羯族④苗族⑤氐族⑥羌族①②③⑤⑥280(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情境在线】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你知道这首词赞美了历史上的哪位人物吗?答案:曹操。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_______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司马睿2.南朝:420年,武将_____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建康。刘裕3.南方经济开发:(1)下列属于促进南方经济开发的因素的有:_________。(填写序号)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稳定②大量北方人民南迁③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播④南方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发展农业①②③④(2)表现。①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开发;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情境在线】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材料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北方战乱频繁。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来源: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_____。(2)概况。①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成汉②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淝水之战:(1)背景:4世纪下半叶,_____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2)概况:前秦被击败于淝水。(3)结果: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迅速崩溃。氐族3.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②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2)措施。迁都洛阳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革风俗①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改_______为汉姓;鼓励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学习汉族制度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鲜卑姓(3)影响。①民族关系: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经济方面: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情境在线】有人认为,他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坚决推行改革政策,促进了鲜卑族同汉族的交融,可称为鲜卑骄子;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汉化”,“是要用儒家的礼教代替一切”,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你知道他们评论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吗?答案:孝文帝改革。主题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素养探究】1.江南经济的开发史料动乱再起,南北分裂,北方农业迭遭毁坏①,南方农业则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流和社会相对稳定②,获得进一步发展。另外自两汉之际起,中国气候开始由温暖期进入寒冷期③,北方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而南方所受影响较小,且从此开始发展麦类等旱田作物的种植④。——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思考:根据史料,概括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获得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点拨】由画线信息①②③④中可分别提炼一个原因。提示: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大量人口南迁,寒冷气候的影响,麦类等旱田作物的种植。2.士族政治的兴起史料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东汉世家地主是其前身,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累世经学,世代高官,“门生故吏遍天下”①。门阀制度形成的标志是九品中正制的实行②。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③。——《魏晋门阀政治研究》思考: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魏晋时期门阀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①②处可提炼两个主要原因。由画线③可概括影响。提示:主要原因: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影响:士族把持政权,生活奢侈,政治腐败。【史论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①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大的动乱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南方则相对安定。(2)庄园经济占有主要地位。①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②这一时期,战乱频仍,劳动力损失极大。庄园经济恶性膨胀,大量隐匿农户,封建国家与地主、寺院争夺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非常激烈。(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发展能量,为隋唐的经济繁盛提供了新的台阶。主题二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素养探究】1.迁都洛阳史料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孝文帝)又说:“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耳。”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于“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思考:据史料,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激发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点拨】根据信息“很难‘移风易俗’”“值不好文之主”“光宅中原”可归纳三个方面的意图;根据信息“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王里’洛阳”可提炼激发因素。提示:意图:实现统一大业;减少改革阻力,革除鲜卑旧俗;巩固北魏王朝统治。因素:关注鲜卑族长远利益;认识到汉文化的优越性。2.历史评价史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历史解释)【点拨】由信息“充满对北魏的蔑视”到“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可提炼变化;原因从孝文帝改革的角度进行思考。提示: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史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门阀士族制度……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磨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2)史料二的观点与史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史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点拨】由关键信息“洛阳旧貌换新颜”和“埋下了无穷的隐患”可提炼差异;选择观点后,可分别从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论证作答。提示:差异:史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史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史论阐释】1.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具体措施: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根本目的: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改革本质: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2.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实现方式。(1)民族迁徙,杂居相处。(2)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3)联合斗争,即在反抗各族统治者的剥削压迫的斗争中,各族人民增进联系和友谊。(4)某些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也起到了加速民族交融的作用。(5)民族之间的战争在客观上也有助于民族交融。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