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图知史实一语评历史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社会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都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与此同时,东欧国家也进行了改革,但各国改革见效甚微,导致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再加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最终发生东欧剧变。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中国的国情,毅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知识梳理(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优先发展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国民经济重工业2.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主要内容评价政治领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经济领域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________体制;等等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________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工业管理计划经济(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3)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领域:承认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新经济体制奖金市场调节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兴起,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苏联的解体:1990年,立陶宛独立后,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12月26日,苏联停止存在。民族分裂主义总统制知识梳理(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前后,各国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1)南斯拉夫改革:建立了自治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地方主义抬头,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2)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社会主义民族问题3.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受到苏联鼓励和西方“”战略影响。(2)含义: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改革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3)表现: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经过内战,最终解体。东欧改革和平演变南斯拉夫知识梳理(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激励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主题一竭尽心力图改革,重疾难返终死亡——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析史料实证]材料一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恩斯特·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摘编自张建华《俄国史》[探究]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提示]理解: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他否定了斯大林,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石油量多1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当时面临的经济任务是:扭转已开始出现的速度下降趋势与提高经济效益。但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未取得进展。——据《如何评价苏联经济建设问题》整理[探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提示]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剧了苏联经济困难;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材料三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他认为,由于科技革命和全球问题激化,人类已经进入了不同以往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核威胁在增加,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国际化在加强,全球性问题在激化,世界在向一个整体发展。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不会有胜者”。他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开始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探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上台时的国内外形势,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目的,并分析这一思想的影响。[提示]国内外形势:国内经济增长缓慢,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地位受到日本和联邦德国的挑战;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增大,使其政治影响力下降;苏联深陷阿富汗战争,国际处境十分孤立。目的:提高苏联的政治经济地位。影响:有利于推进国际安全合作和防止战争的发生;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材料四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摘编自《世界历史》[探究]分别指出材料四中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和共同的不足。[提示]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问题。[明历史解释]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1)三次改革的比较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侧重农业工业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失败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小修小补没有立足国情,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目的:解决斯大林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足之处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②勃列日涅夫改革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乔夫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3)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练经典小题]1.1962年,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题为《计划、利润、奖金》的文章,提出了要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一观点()A.彻底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C.推动了赫鲁晓夫改革取得成功D.将苏联经济纳入了市场经济轨道解析:根据材料“以‘经济手段’,即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可知,反映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故B项正确。答案:B2.俄罗斯学者菲利波夫对第八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评价是:“它是作为斯大林时代以来最成功的一个五年计划载入苏联历史的。”这主要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D.戈尔巴乔夫实施的“加速发展战略”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66~1970年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是勃列日涅夫,故C项正确。答案:C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共同点是()A.都突破了旧体制束缚B.都失败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C.都背离社会主义道路D.改革都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精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都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经济发展是根本,党的领导是保证——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借鉴[析史料实证]材料一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得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探究]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欧剧变的原因,并指出这一变化的本质。[提示]原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迟缓,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苏联对东欧各国高压控制伤害了民族间的感情;苏联对外政策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苏联改革失败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变化。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探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分析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提示]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解决: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结果: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材料三从本质上看,冷战的结束反映了国际政治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必然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冷战时期已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社会主义国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