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人口容量教材预习纲要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预习导引1.世界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及带来的人口问题有哪些?2.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其影响因素有哪些?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途径有哪些?知识体系架构[自读教材·填要点]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2.影响因素_________、环境条件、、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和共同决定的。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不断增长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出生率死亡率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1.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要保证人类社会的________,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自然资源。2.现状(1)尽管随着人类的提升,自然资源的种类、储量、用途等已得到不断丰富、完善,但自然资源终究是的。(2)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限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3.措施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持续发展技术水平有限良性循环三、人口合理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1)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规模。(2)人口容量: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3)二者关系:人口容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经济经济社会2.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保障健康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的人口数量。(2)影响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等。(3)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生活方式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最适宜自然资源环境资源消费水平人口战略[基础小题·即时练]1.判断正误(1)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上就是地球上供养多少人合适的问题。()(2)资源环境承载力首先取决于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3)经济越发达、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就越大。()(4)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助于提高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2.21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容量(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bcB.cbaC.bacD.acbC[地理实践]主题探究(一)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限制性英国《卫报》报道,至2100年,世界人口有七成的可能性从现在的70亿持续增长至110亿。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漫画中的地球为什么“流眼泪”?提示:地球的人口过多,对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2.践行“地理实践力”,探讨环境为什么能限制人口数量?提示: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知识生成]环境的限制性原理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应表现在两个方面(如图):一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二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要归还到环境中,环境要具有容纳和清除污染物的能力。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供应资源的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环境资源的限制性,如下表所示:资源种类属性人口的影响环境资源的限制土地资源可再生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用地显著缩小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可再生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可再生不合理的垦殖毁坏大面积的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素养落实]下图是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耕地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④城市化的进程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2.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A.人口众多B.山地多,平地少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3.我国增产粮食的主要途径是()①增加耕地面积②切实保护耕地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毁林开荒⑤大力开垦草原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⑥解析:第1题,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均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第2题,我国耕地比重小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多,平地少。第3题,切实保护耕地、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是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答案:1.B2.B3.D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读图完成4~5题。4.该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体污染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5.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本区人口合理承载力较大解析:从图中可看出,该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从图乙中可看出,该地区合理承载力为30人/km2,北部为10人/km2;而该地区实际人口密度A地区为64人/km2,B地区为47人/km2,超过了该地区人口承载力。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恶化。答案:4.B5.A主题探究(二)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下图为我国人口容量示意图。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述材料反映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提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图中字母A、B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什么?提示:A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是什么?提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知识生成]1.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大小关系某一地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共同点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2.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和特性(1)影响因素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因素相关性影响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大;反之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反之越大(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人口合理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素养落实]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环境承载力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当人口规模超过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答案:1.A2.D读下表,回答3~4题。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亿合理人口密度/(人/km2)热带雨林气候28.00200亚热带季风气候9.30100地中海气候2.2590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7.35303.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A.社会因素B.自然因素C.经济因素D.技术因素4.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A.亚热带季风气候B.地中海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解析:第3题,资源是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属于自然因素。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原始森林茂密,人口稀少。表格中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合理容量最大,故其远没有达到。答案:3.B4.D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件 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6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