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材预习纲要知识体系架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预习导引1.什么是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其影响因素有哪些?[自读教材·填要点]一、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的能力。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环境承载力主要指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活动土地自然生态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社会文化;地域。3.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有直接关系,控制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科学技术开放程度人口过多人口增长[微点拨]资源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域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资源环境承载力仍可能较大,如日本。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1)反映人口与的协调发展。(2)体现人口数量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健康的生活环境经济3.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和的状况。(2)发展水平。(3)科学技术水平。(4)地域的开放程度。资源社会经济[基础小题·即时练]1.判断正误(1)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全受资源的制约。()(2)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固定的数值。()(3)人口问题是各种环境问题的根源。()××√2.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人、10000人、6000人、4500人,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A.8000人B.10000人C.4500~6000人D.4500人3.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A.abcB.cbaC.bacD.acbDC主题探究(一)资源环境承载力[地理实践]据英国《卫报》报道,至2100年,世界人口有70%的可能性从现在的70亿持续增长至110亿。该研究结果推翻了科学界20年来的共识,即全球人口将会在2050年达到90亿顶峰后停止增长。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世界人口如此迅猛地增长的原因是什么?2.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讨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提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促使人口迅速增长。提示:地球的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知识生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特性(1)影响因素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这些因素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因素相关性影响资源正相关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科技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经济发达程度正相关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地域的开放程度正相关地域的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反之越小消费水平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反之越大(2)特性——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而引起的。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变化。但在具体时间内,假定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保持不变,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对确定性,如下图所示:[素养落实]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2题。1.下列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A.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消费水平的高低,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2.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地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Ⅰ、Ⅱ、ⅢB.Ⅱ、Ⅰ、ⅢC.Ⅲ、Ⅱ、ⅠD.Ⅰ、Ⅲ、Ⅱ解析:第1题,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第2题,人口数量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故Ⅰ阶段最好。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Ⅲ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说明环境破坏严重。答案:1.C2.A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读图回答3~4题。3.没有生态赤字的省份是()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北4.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原因是()A.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B.人口密度小C.自然灾害少D.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强解析:第3题,人均生态足迹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省份,就不存在生态赤字,由图可知,西藏没有生态赤字。第4题,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数量,西藏人口密度小是其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答案:3.B4.B主题探究(二)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中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长,这一增一减,使得中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下图为我国人口容量示意图。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上述材料反映我国面临什么样的问题?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图中字母A、B分别代表的含义是什么?3.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是什么?提示: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提示:A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提示: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保护好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知识生成]图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1)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允许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能养活多少人;而人口合理容量代表了合理生活的最大人口数量、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最小人口数量(最佳人口),即最适合养活多少人。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很大影响。(2)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性,是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必须谋求人口的合理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素养落实]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2题。1.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②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④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图示反映了()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第1题,图中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第2题,当人口规模超过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当人口规模小于人口最佳规模时,人口再增长,生活质量会相应提高。答案:1.A2.D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6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