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3课*日喻专题二杂说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字词积累1.字音眇.(miǎo)扪.(mén)烛揣.(chuǎi)籥.(yuè)欤.(yú)肆.(sì)没.(mò)人溺.(nì)者2.一词多义(1)道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会天大雨,道.不通____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⑤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⑥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名词,道理,此专指儒家名词,道路名词,途径,方法名词,风尚动词,取道动词,说,讲的学术思想(2)过①皆求道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②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__________________③雷霆乍惊,宫车过.也__________________④裘马过.世家焉____________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____________⑥愿枉车骑过.之__________________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过失,错误动词,超过,超出动词,走过,经过动词,超过动词,责备动词,拜访,探望形容词,过分,过于(3)致①道可致.而不可求____________②善战者致.人__________________③一篇之中三致.志焉____________④然秦以区区之地,而致.万乘势__________________(4)岂①夫没者,岂.苟然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__________________动词,求得动词,使受牵制动词,表达动词,到、达到副词,表反问,怎么、哪能副词,表疑问,是否3.词类活用①或即其所见而名.之__________________②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__________________4.古今异义①有志于学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而求其所以..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名词作动词,解释名词作状语,每天求学的人。……的方法。5.文言句式(1)____________①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者也”,表判断)②皆求道之过也(“……也”,表判断)③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者也”,表判断)判断句(2)____________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状语“于日”后置)②无以异于眇(状语“于眇”后置)③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状语“于盘与烛”后置)④问于没人(状语“于没人”后置)⑤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状语“于道”后置)状语后置句(3)____________①莫之求而自至(宾语“之”前置)②或莫之见而意之(第一个“之”是宾语前置)(4)____________①(眇者)扪烛而得其形②以其未尝见(之)而求之(于)人也宾语前置句省略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留侯论》”2.写作背景作者有感于过去和当时的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现实(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表达了自己做学问的见解和道理,发人深省。一、结构图解日喻一、问日: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二、“求道”:君子学以致其道三、没人与溺者: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四、目的:作《日喻》以告之二、内容研读1.作者举“盲人识日”的例子,目的是什么?[明确]文章一开头就像讲故事。作者说起一个盲人从来没见过太阳,就向视力好的人打听。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形状像铜盘。这样向盲人解释,本不算错,可是比喻总是蹩脚的,打比方的人没有考虑到铜盘有声音而太阳没有声音。“扣盘而得其声”,盲人一敲盘子就听到了声音。有一天,听见钟响,他以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是有光的,就像蜡烛一样。这个解释也并不算错,可是忘记了盲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光”,于是盲人就“扪烛而得其形”,心想太阳大概是长的。有一天,他拿到一只“籥”,发现它是长的,他想,这大概是太阳了。这是作者作的第一个比喻。下面接着说太阳和烛、籥相差太远了。然而盲人却不知道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为什么呢?“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一般人对“道”了解不足,与一个不知道太阳是什么的盲人,可以说相差无几。如果让一个通达事理的人(“达者”)讲给他听,即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诱导启发,恐怕也不比用盘子和蜡烛来解释太阳强多少,因为打比方总不能百分之百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作者下结论说:“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这是说,当时一般谈论“道”的人,谁也没有真懂“道”是什么,只就他自己所看到的一点点东西硬给起个名字,说这就是“道”。有的人连看也没看见,只是凭空臆测。这都是不动脑筋,专门依靠别人而产生的错误。2.作者举“眇者”与“南方多没人”的例子是否说明了同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明确]是为了说明同一个问题,但“南方多没人”这一段的道理更深入一层。苏轼告诉我们:所谓“学”得有实际经验,我们现在叫作实践。“没人”能潜入水里是怎么练的呢?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一个人能长时间潜在水里,这哪儿是随随便便就做得到的,一定得对水的规律有所了解、有所掌握才行。一个北方的勇士只靠向南方的“没人”打听到一些空理论,真要按照他的话去河里试试,那非淹死不可。这样,作者又得出一个结论:“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意思是:一个人不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专门好高骛远去寻求什么高深的抽象的“道”,那就跟北方学“没”的人一样,早晚是要吃亏的。3.作者说:“道可致而不可求。”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致”和“求”的区别吗?[明确]“致”,强调由于参与学而自然而然地获得,来突出了问询于别人,凭间接而求得。因此“致”所得到的“道”往往是正确的,“求”之于人有时却是错误的。三、主旨归纳文章从“盲人识日”的故事,引申出道理。引申出了“识日”和“见道”两者的共同点,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接着引用孙武和子夏的话,说明“得道”与“学习”的关系,不要去勉强求得,只要付出努力,道自然会来到。最后将“北方溺者”与“南方没人”对比论证,说明环境和实践的重要性。要想取得道,必须要勤奋学习。四、写法鉴赏文章运用设喻进行说理,全篇文章一共用了四个比喻。一头一尾,盲人不认识太阳和北方人学潜水是两个明显的由作者直接创造的比喻,形象性很强,一眼就能看出。中间两个,则是借用古人现成的、比较隐晦的、间接的比喻。一个是引用孙武的话,用作战的道理来说明人应该掌握主动;另一个是借用子夏的“百工居肆”的比喻来说明“道”与“学”的关系。这两个好像是引经据典,其实是利用古人现成的材料为自己服务。这就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多么灵活,驾驭古书的能力有多么强。第一个比喻是说明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就“知”一方面来说的。一个人只靠片面地拾取零碎的知识而对事物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必然要犯错误。只靠别人转述的第二手材料而不亲自参加调查研究,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看上去像讲故事,其实是用活泼鲜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让读者进一步悟出作者所要讲的道理。这个比喻最重要、最精彩,也最深刻,因此把它摆在最显著的地位,这就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增强了说服力。第二、三两个比喻好像很简单、很现成,其实是很经济、很确切的。敌我双方战斗,谁争取到主动谁自然占上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也是如此,必须争取主动才行。“百工居肆”的比喻,说明一个人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才容易发现事物的规律。作者紧接着用第四个比喻来说明实践的重要性。因为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不能是纸上谈兵,更不能只靠道听途说,而是要经过亲身检验,经过锻炼,对事物才有彻底的了解。必须有这四个比喻,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才全面,文章因而才显得完整。从每个比喻来看,它们各有各的作用,而这四个比喻又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然而这篇文章毕竟是说理文,不能只孤立地靠比喻来讨人喜欢,还得把读者从感性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阶段。于是在作完每个比喻之后,以及在每一段结束的地方,都用最简明概括的语言把结论交代出来。这就使得作者的本意表达得更明显,文章也更为醒目。作比喻是启发读者,给读者留有余地;下结论是点醒读者,让读者一目了然。文章也显得既风趣,又十分有分量。最后一段,指出吴彦律有志于学,这是正面鼓励。但意在言外,劝他还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求学必须有目的(这就是“求道”)。第二,要踏踏实实下真工夫,做学问,不能浮光掠影只追求皮毛。这从文章末尾批评过去和当时读书人考科举的两层意见(即“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就可以体会得出来。但作者写得很含蓄,寓鞭策于嘉奖之中,这也是应该注意的。这篇文章语言十分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又俨然存在着郑重、严肃。这正是作者大量用比喻来写说理文所取得的效果。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二 杂说 第3课 日喻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