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六、有教无类名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释义:学习而不觉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运用:老师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就谈不上教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一些调查材料反映,尊重学生越来越成为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一、字音辨识三仕.(shì)令尹.(yǐn)愠.色(yùn)可以语.上(yù)弑.齐君(shì)十乘.(shènɡ)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终夜不寝.(qǐn)贫而无谄.(chǎn)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zhuó)学而不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二、通假字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2.于吾言无所不说.__________________“罔”通“惘”,迷惑“说”通“悦”,喜欢三、一词多义1.故①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②中原遂多故.______________③古今异俗,新故.异备_____________④无缘无故.________________2.诸①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闻斯行诸.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投诸.渤海之尾__________________连词,所以名词,事,事故形容词,旧名词,原因,缘故兼词,相当于“之于”兼词,相当于“之乎”兼词,相当于“之于”3.类①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②吾将以为类.兮______________③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______________④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_____⑤物各从其类._________________4.殆①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__________________③进退不由,殆.例送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类别名词,榜样名词,条例形容词,相似,像名词,种类,类别形容词,危险副词,大概,恐怕副词,几乎、接近、差不多5.启①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②夫人将启.之______________③堂上启.阿母________________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__________________⑤繁启.蕃长于春夏________________6.其①如之何其.闻斯行之___________________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_________________③则或咎其.欲出者____________________④北风其.凉,雨雪其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开导,启发动词,开门动词,禀告,陈述动词,打开,开启动词,萌芽,萌生句中语气词,表反问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在单音节形容词之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7.焉①焉.得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__________________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__⑤瞻之在前,忽焉.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副词,表疑问,哪里,怎么代词,相当于“之”兼词,于此,于彼语气词词尾,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8.以①举一隅不以.三隅反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中人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皆以.美于徐公___________________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_____⑤皆务勒铭,以.夸后世_________________⑥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____________________表凭借,拿,用和“上”“下”“东”“西”等连动词,以为,认为表时间或处所,在表目的,用来,来介词,表原因,因为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四、词类活用1.曰:“礼后.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求也退,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4.由也兼人,故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处于……之后形容词作名词,傲慢之气使动用法,使……进使动用法,使……退五、古今异义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2.至于..他邦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到达。六、特殊句式1.素以为绚兮,何谓也______________2.始可与言《诗》已矣______________3.回也非助我者也______________4.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5.起予者商也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七、熟语积累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2.不愤不启: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3.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4.举一反三: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八、名句积累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课所录选文主要阐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施教原则,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与思考必须有机结合、二者不可偏废的治学主张,这些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赏析]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孔子认为,人的智力天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大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积极贡献。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赏析]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次去教他。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教学过程仍可以加以借鉴。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赏析]只知学习却不会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知思考却不知学习就很危险。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1.选文3中,孔子对子路与冉有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明确]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2.选文4中,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忠”和“清”?[明确]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是不够的。3.选文5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明确]在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启发,体现了孔子“启发点化”的教育思想。4.选文7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什么关系?[明确]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人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成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的根源是什么?请结合你的学习和对孔子的了解,谈一谈。[明确]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首先来自于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小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不同,才相距悬远。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到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其次,也来自于他的仁爱思想,有了这种思想理念,他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1.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类别。”有教无类: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论语·卫灵公》)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孔子说:“资质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语上: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论语·雍也》)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闻斯行诸:听到了就去做。斯,则、就;诸,兼词,相当于“之乎”。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斯行之!”去做!”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父亲、兄长活着’;冉有也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了就去做’。我有点疑惑,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也退,故进之;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以便他遇事由也兼人,故退能够放下包袱;子路敢作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之。”回答他,以使他遇事能够退一步想想。”敢问:斗胆问问。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论语·先进》)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子张问道:“令尹子文多次做官担任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没有高兴的脸色;多次罢免了他,没有生气的脸色。旧令尹之政,必以每一次被免官时,一定会把自己做令尹时候的政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事告诉继任的令尹。这人怎么样?”孔子说:“算得上忠了。”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子张说:“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算得上仁?”仁呢?”三仕:三,不一定是实数,可以表示多次;仕,指做官。已:这里指罢免。焉:疑问代词,哪里。“崔子弑齐君,陈文(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到了另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一个国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6 有教无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