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1 窦娥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内容概览《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依的寡妇窦娥在贪官的迫害下,被诬“药死公公”,最终被斩首示众的故事。《雷雨》节选了两个场面:第一个场面写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第二个场面写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激烈冲突。《哈姆莱特》节选了哈姆莱特向霍拉旭说明他如何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的经过。学法指导1.把握剧情。首先,要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雷雨》中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其次,要明白人物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如《窦娥冤》中人物的对话主要是围绕一个“冤”字展开。再次,重视舞台说明等。2.抓住悬念。戏剧悬念安排得好,能造成观众的紧张感,使观众集中注意力注视着剧情的发展,从而达到内心的满足和饱和,如哈姆莱特复仇比剑的情节就包含许多悬念。3.了解冲突。戏剧必须靠戏剧冲突去推动情节发展,并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如《雷雨》中既有人性的冲突,更有阶级的对立,多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第1课窦娥冤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赏析:《一枝花·不伏老》是一首带有自述心志性质的著名套曲,气韵深沉,语势狂放,在清澈见底的情感波流中极能见出作者独特的个性,因而历来为人传颂,被视为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之作。作者介绍关汉卿(约1220—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著名杂剧作家,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侠仗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60多种,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悲苦遭遇和反抗斗争。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誉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故事发生在元代,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劳动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背景解读元杂剧元杂剧是全末元初出现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知识链接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等)三部分组成。1.字音看觑.(qù)斟酌..(zhēnzhuó)隅.头(yú)孛.老(bó)绣闼.(tà)鳏.寡(guān)痊.济(quán)盗跖.(zhí)罪愆.(qiān)瀽.水(jiǎn)荒阡.(qiān)楔.子(xiē)2.多音字缥缥缈缥帙亲亲戚亲家撇撇开撇嘴提提防提高piāopiǎoqīnqìngpiēpiědītí3.形近字嫡.传锋镝.嘀.咕膳.食缮.写鳝.鱼田畴.踌.躇筹.划罪愆.敷衍.寒暄.喧.闹撺.掇蹿.房越脊鸾.凤孪.生恓.惶栖.息校勘.狼狈不堪.dídídíshànshànshànchóuchóuchóuqiānyǎnxuānxuāncuāncuānluánluánxīqīkānkān4.近义辨析怨气冤气怨气:怨恨的神色或情绪。冤气:因受冤枉而产生的神色或情绪。例:球迷们的______并非没有道理,北京有着国内最好的球市和主场氛围,这些,不是用来挥霍的。某地区实行“小事问责”机制,不让群众看脸色,不让群众受______。【答案】怨气冤气姻缘因缘姻缘因缘姻缘:指婚姻的缘分。因缘:①佛教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②缘分。例:在这家婚恋服务公司的活动大厅,将近一百个位置座无虚席,很多中老年人来到现场寻觅______。虽然因果隐晦难明,凡夫不能亲眼现见,但______会遇之时,所造之因必定感果,真实不虚。5.通假字①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通“糊涂”,混淆)②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纽,通“扭”,拘束)③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通“们”)6.古今异义①行动..些,行动些[古义:走快(些);今义:行走、走动或行为、举动]②断送..出古陌荒阡[古义:发送,指殡葬;今义:丧失、毁灭(生命、前途等)]7.重点词语盗跖颜渊: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人用“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碧血”与“丹心”连举,用以称颂为国死难者。望帝啼鹃:望帝,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相传他因水灾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中,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啼,直到吐血。六月飞霜:相传战国时,燕惠王听信诬告将邹衍(战国时齐人,阴阳家)下狱,此时正值炎夏,邹衍仰天大哭,天竟然下起霜来。后来就用“六月飞霜”指冤狱。东海孝妇冤:出自《汉书·于定国传》,记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于府,于公认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1.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纵观全剧,作家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展现了窦娥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在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杀公公的死罪;在押赴刑场一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其性格的善良——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愈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愈发令人同情。试想,一个如此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昏官断为杀人的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做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2.填写下表,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奇愿”这样的情节。誓愿顺序誓愿内容所用典故涉及人物誓愿实质第一桩血溅白练①苌弘、杜宇希望刑场上的人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②六月飞霜邹衍③第三桩④东海孝妇冤东海孝妇⑤【答案】①苌弘化碧、望帝啼鹃②六月飞雪③希望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④亢旱三年⑤不仅为了证明冤屈,更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奇愿,从内容上看,一愿比一愿深刻而强烈。她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抗到底”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奇愿也是作者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刷天下冤屈的良好意志与愿望。3.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中为何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答案】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要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往往以青天自喻。受封建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窦娥一直认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如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其身时,她仍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只是在黑暗而残酷的审判面前,她才逐步觉醒,并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现实。在《滚绣球》一曲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清浊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她对神权的大胆怀疑与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被视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斥大地,对之进行愤怒斥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中正闪烁着关汉卿思想的光辉。结构图表《窦娥冤》通过当时劳苦大众中一个普通青年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冤屈,深刻地揭露和控诉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罪恶,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被迫害的妇女们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主旨探微问题1.窦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提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首先要找出文中关于她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文段,然后进行深入分析,揣摩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从而把握住窦娥的思想和性格。【答案】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①善良的窦娥:窦娥虽然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亲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她珍惜与婆婆相依为命、相对平稳的家庭生活,对早年守寡、晚年丧子的婆婆十分孝顺;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她不仅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毒打,忍受着剧痛、屈辱和不公,用生命为代价,含冤招承了药死张驴儿父亲之罪,而且在被押赴刑场、即将被处斩时,还想到不能让婆婆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免婆婆伤心难过。②坚贞的窦娥:她深信一女不嫁二夫的教条;她恪守孝道与妇道,做人贤惠;她反抗没有爱情的婚姻,她不依从婆婆,而且谴责婆婆答应嫁给张驴儿父亲是不守“贞心”,是不知羞的行为;她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得无比坚贞。③反抗的窦娥: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坚决反抗张驴儿的逼婚,就是在张驴儿将“药死公公”之罪嫁祸于窦娥,以“官休”相威胁而实则强行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1 窦娥冤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