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6过秦论怀古李白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欲寻不死药,皇朝二世亡。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诗意解读】今日忆起秦始皇,他像猛虎一样雄视东方。终于灭掉六国,建立了天下功业。立志平定天下,永固疆土,向西北驱散像猛虎一样的匈奴。征募数十万的民夫,修筑起万里边疆长城。他一心只想得到长生不死药,没有想到王朝在二世手中灭亡。现在已经看不到始皇帝了,只看见天地之间一片苍茫。【名句识记】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考点演示】“不见始皇帝,天地一苍茫”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答案:对秦始皇创建的王朝很快灭亡的慨叹;对统治阶级只顾自己生死、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对秦始皇企图万世称霸的强烈讽刺和嘲笑;劝谏后世统治者要以秦王朝的灭亡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18岁便饱读《诗》《书》,善写文章名扬郡中,被郡守吴公召于门下,后荐于汉文帝,任博士,年仅20余岁。参与朝政议论,见识超群,一年间越级升为太中大夫。因建议改订制度法令及命列侯就国,遭到守旧派周勃、灌婴等人谗害,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抑郁悲愤,写出著名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数年后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作者介绍先后多次上疏,提出重农业、行仁政、削弱诸侯势力、制服匈奴侵扰等重要政见和具体措施。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深感歉疚忧伤而死,年仅33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如《过秦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名文都显示出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对国家大事极其关切的激情。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今人辑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这时。由于秦末衰退的社会经济形势有所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以至“易子而咬其骨”。残酷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背景解读论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文体常识字音①崤.函(xiáo)②既没.(mò)③膏腴.(yú)④合从.(zònɡ)⑤陈轸.(zhěn)⑥召.滑(shào)⑦翟.景(zhái)⑧乐.毅(yuè)⑨孙膑.(bìn)⑩倪.良(ní)⑪逡.巡(qūn)⑫履.至尊(lǚ)⑬黔.首(qián)⑭阡.陌(qiān)⑮销锋镝.(dí)⑯瓮牖..(wènɡyǒu)⑰谪戍..(zhéshù)⑱隳.名城(huī)⑲氓.隶之人(ménɡ)⑳蹑.足行.伍(niè)(hánɡ)○21万乘.之势(shènɡ)○22度.长絜.大(duó)(xié)○23赢粮而景.从(yǐnɡ)○24锄耰棘矜...(yōujíqín)○25非铦.于钩戟.长铩.也(xiān)(jǐ)(shā)字形①囊囊括襄襄阳②膏膏腴肓病入膏肓③倪端倪睨睥睨④履履行屐木屐⑤镞箭镞簇簇拥⑥颈刎颈之交刭自刭⑦絜度长絜大挈提纲挈领⑧恬恬淡舐舐犊⑨伦伦理沦沉沦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通“纵”。通“与”)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④赢粮而景.从(通“影”,像影子似的)⑤锄耰棘.矜(通“戟”)古今异义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指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②奋六世之余烈.古义(功业)今义(猛烈)③以致..天下之士古义(以,来;致,招纳,吸引)今义(连词,表结果)④才能不及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中等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一词多义①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统率,指挥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控制因地制.宜规定,制定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②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跑,逃脱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消亡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③度内立法度.规章、制度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风度,常态一年一度.秋风劲次,回,量词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写,创制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通“渡”,过④举西举.巴蜀攻取,动词举.头望明月举起,抬起,动词⑤兵赵奢之朋制其兵.军队,名词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⑥势致万乘之势.势力,权势,名词攻守之势.异也形势,名词⑦利专其利.三世矣好处,名词因利.乘便便利的机会,名词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⑧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失,动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名词蒙故业,因遗.策遗留下来的,形容词词类活用①包.举宇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一样)②席.卷天下(名词作状语,像用席子……一样)③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用口袋……一样)④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在内)⑤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斗)⑥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向南)⑦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面)⑧天下云.合而响.应(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⑨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⑩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⑪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⑫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⑬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⑭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⑮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瓮:用瓮做。绳:用绳子系)虚词①之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朋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它们,代词②因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③以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介词,把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连词,用来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介词,凭借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目的连词,来特殊句式①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③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1.文章题目叫“过秦论”,意为“批评秦的过失”,但在内容上对秦是不是光贬不褒呢?提示:秦前所未有地统一天下,扩大版图,是历史上的壮举。对此作者也是有褒有扬,这主要表现在秦王朝的发展史上。秦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依赖于三个有利条件:①优越的地理条件。“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这是秦发迹的稳固根基。②勃勃的野心。“以窥周室”,就是要取代周天子,吞并天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表现出秦的野心之大,这是秦吞并天下的内驱力。③正确得力的政策。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长远战略目标,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指的是内政政策;“外连衡而斗诸侯”指的是外交政策。由于内外政策的正确制定,国力逐渐强大,初步取得成果,“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在崛起之后继续发展,向着一统天下的大目标不懈努力。面对九国的两大举措——用重金厚币聘请人才、缔结盟约相与为一,面对九国济济的人才、强大的军事实力,秦人“开关延敌”,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秦国力量强大、野心勃勃、勇敢无畏、不可战胜的盛大气势。终于在始皇时期,秦国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文章以大部分的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而本文的主旨却在于批评秦“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难道不矛盾吗?其实,这里作者巧妙而含蓄地启人深思:秦以区区之地,怎么致万乘之势的?地形险要、兵革刑法,未足恃也,在其起步发展阶段所采取的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政策才是关键。商鞅变法时的仁义之举,使秦国逐步昌盛起来,这是值得肯定、赞许的。这样,就为下文对比揭示秦的“仁义不施”做好了铺垫。2.课文大部分篇幅叙史,最后才发表议论,请说说叙史和议论的联系。提示:作者的整体思路是先叙史,后论史,借古讽今。前5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第6段针对秦王朝兴亡过程的史实,阐述秦速亡的原因,给汉文帝提供历史的借鉴。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第5段概述论据,末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归结出中心论点。史实为议论张本,为议论服务。结构图示《过秦论》所体现的意图是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从反面总结出中心思想,即“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主旨归纳1.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对应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提示】题干中的主要观点即为文章的论点,在理解其含意时可从论点的特点出发去理解。【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本文的主要观点。它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这个观点今天还有现实意义,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关爱百姓关注民生,真正为人民着想。2.作者总写秦始皇的功业,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提示】本题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只要根据题干的五个方面分别进行筛选即可。【答案】统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第五段写了强秦的灭亡。“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用意何在?【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提示】本题是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答题区间中找出相关的铺叙进行筛选即可。【答案】六个方面。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起义的影响:“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六方面的铺叙为第五段内容做了铺垫。《过秦论》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夸饰,层层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宏图,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等四字语。其实“席卷”“包举”“囊括”都是“吞并”之义,“宇内”“四海”“八荒”也都指“整个天下”。而文章通过夸饰铺张,增加了语势,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技法镜鉴铺排夸饰文章中间写九国会盟而谋弱秦时,铺陈渲染了四君子及九国的谋臣、策士、武将,显得很有声势。再如,文章在写秦与六国之师交锋的情况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6 过秦论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