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1马致远散曲二首[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赏析】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写出了夜晚中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马致远(约1250—约1321),字千里,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作者介绍作品风格: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马致远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1.《[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这是马致远写的八景小令中的一首。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朱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景,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景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这八首《寿阳曲》小令,如八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画,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湖南洞庭湖一带的旖旎风光。但它并非纯粹写景,而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对尘世的不满和对山林的向往。背景解读2.《[双调]拨不断》这首小令是化用唐代诗人许浑的名作《金陵怀古》入曲的,许浑原诗是这样的:“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在作者眼中,功名之大无过王图霸业,而王霸之业、青云地位又有何用呢?不也落得个残官禾黍、荒冢楸梧的结局?这种从感叹功名难遂到否定功名霸业,应该是作者看破红尘、官场失意后的意识提升。1.字音晴岚.(lán)天霁.(jì)楸.梧(qiū)冢.(zhǒnɡ)禾黍.(shǔ)锦屏.(pínɡ)2.字形梧梧桐捂捂盘焐焐手晤会晤冢荒冢家家庭添添加舔舔盘子1.《[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曲中有画,视野开阔。除重点写“晴岚”之外,曲中还写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在曲中有何作用?提示:①还写了美丽的花草,绚丽的晚霞,夕阳残照,四山环抱的小村,翠绿的山岭。②情景交融,明丽的景色是作者所向往的,间接表达了作者的隐逸情怀。2.咏史讽今是马致远散曲的一大特色。说说《[双调]拨不断》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叹世情怀的。提示: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王图霸业成何用”,接着写眼前所见:过去繁华的皇宫今已禾黍满目,达官显宦的坟墓成了一片楸梧荒冢,江山如故而人事已非。最后作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一场恶梦”,轰轰烈烈最终也不过是一场噩梦而已。1.《[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这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小令。通过描绘一幅色彩绚丽、景色秀美、充满生机的山间暮景图,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及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2.《[双调]拨不断》这是一首怀古小令,作者咏史讽今,以前朝历史为见证,否定现实中的功名意识,反衬“布衣”的优游,曲折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心情。1.《[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中“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三句是如何扣题的?【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示】将句子与题目对应起来具体分析。【答案】开句切入题目中的“山市”。“花村”指山花烂漫的山村,暗点题面中的“山”字;“草店”指山野小店,即“市”的象征。其中的“外”和“西”,把景物描写的境界扩大了,不只是写“花村”和“草店”本身,更是写更宽阔的自然风光。“晚霞明”写山市上空的景象——一片清新通明,霞光万丈。“明”字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雨后晚晴给人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下文的描写无不由此字出,此字可谓全曲之眼。“雨收天霁”紧扣题目“晴”字,写出了明丽的晚霞并非一般之明丽,而是雨过天晴后的通明透丽。2.《[双调]拨不断》抒发叹世情怀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作用如何?【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具体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这些手法的作用。【答案】(1)设问。“成何用”作者自问自答,实质就是没有用。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前“问英雄”说王图霸业无用;启后道出英雄们终将化作尘埃与黄土。(2)对偶。“禾黍”对“楸梧”,“高低”对“远近”,“六代”对“千官”,“宫”对“冢”。对仗工整,意境深远,释理透彻。3.有人认为“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皆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政权夺位残酷厮杀行为的否定,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说明理由。【对应考点】本考点对应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找出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句子进行分析。【答案】(示例)同意。(1)两位曲作家都认为历代英雄们不论是一世英名,还是一代豪杰,成就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一抔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都将化作历史的尘埃,唯有禾黍、楸梧依旧,峰峦波涛如故,静观人生沧桑。寄寓了他们深深的宿命意识。(2)个体生命在历史悲剧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马致远认为,既然豪杰与英雄最终都将化作黄土、尘埃,自己一介布衣,更感无力;抒发了作者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其拨弄的悲哀。张养浩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明世间万物在流逝的时光面前,都是沧海一粟;同时,作者看到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灾难,传达出为民请愿的呼声。如何解答前人评价题前人对许多诗人诗作有精到而富创见的研究。高考中,就有了根据前人的评价来命题的题目。一般有两种类型:①直接列出前人对某首诗词的评价,让考生根据这个评价去分析印证。②列出前人的看法,先让考生表态赞同哪种看法,再根据要求分析答题。对接高考试题类型:(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答题时,在整体理解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先确定好自己对诗作的评价。如果是直接印证前人的观点,可以该观点为“论点”,联系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论证,力求言之成理。如果是列出了几种前人的看法,就先明确“表态”,再分析论证自己赞同的“观点”。注意:语言要简练,运用术语恰当,要言不烦。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少年游周邦彦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毛稚黄评本词下片“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试简要赏析。【解析】答题关键词是“意思幽微”“篇章奇妙”,考生要从诗歌的深刻意蕴和结构技法角度答题,注意结合具体词句分析。【答案】下片以“低声问”一句直贯篇末,不直接点明是“谁问”以及“为何问”,让读者自行揣摩,空灵而含蓄;同时刻画了外边寒风凛冽、夜深霜浓的情境,与室内之温暖形成对比,生动地写出了挽留者的柔情和欲行者的犹豫;最后两句问话中暗含期待的神情,意味深长。好花看到半开时李元洛元散曲中的曲牌既多且美,有如缤纷的落英,不仅可以照花你的眼睛,而且也会听亮你的耳朵。例如“醉花阴”“喜迁莺”“人月圆”“塞鸿秋”“鹊踏枝”“满庭芳”“红绣鞋”等,这些美视而且美听的曲牌之名是如何诞生的呢?是谁的锦心绣口,最早为它们命以嘉名?这真是令人遐想。还有一个曲牌,什么名称不好取呢,偏偏取名叫作“一半儿”。今日流传的一句熟语就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半儿”也多表男女之情,又名“忆王孙”,用于剧曲和小令,末句定格嵌入两个“一半儿”,这个曲名大约就是由此而来的吧?美文赏读“一半”,这个词义有多解,但主要是表示居中一半的程度(二分之一)或不完全之意。它和我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关系颇为暧昧,清代字歌振的李密庵就曾写有一首有名的《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酒饮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这首诗形象地表现了折中调和的中庸哲学,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所以颇得读者的喜爱,其中也包括林语堂的欣赏,林语堂曾将它写进自己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之中,作为他所理解与认同的“诗意的栖居”。如果将这种表现了中庸之道的“半半哲学”置之不论,而单说其中“半”字的运用,却颇饶文字情趣,尤其在古典诗词中,“半”字还真是能者多劳,不时可以见到它们勇于担当方面之任;而许多“半”字的运用,的确能让我们半惊半喜,感叹于汉字的魔力,文词的魅力,“半”字的奥妙。如“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黄公度《道间即事》),“小姑昨夜巧妆束,新月半痕玉梳小”(贯云石《彭郎词》),“萧索半春愁里过,一天风雨尽啼痕”(沈宜修《绝句五首》)等等,都是如此。李白当年离开家乡四川,作有一首《发渝州》:“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下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对于故乡的明月,他用的是“半轮”而非“一轮”,这也许是写实,但更多的则可能是艺术的需要,因为未满的“半轮”比已经圆满的“一轮”,更能激发作者自己和读者的审美联想与审美期待。“半轮”是留有余地的别样境界,“一轮”则是一览无余的水尽山穷,所以李大诗人的后辈同乡与同道苏轼,在他的《送人守嘉州》中还要对前贤之作大加称道:“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千年之后我如此“解道”谪仙的“半轮”之语,不知坡仙是否会欣然同意而抚髯一笑?宋代理学家邵雍有一首诗,题为《安乐窝》,其中有两句是:“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他原意虽仍是表现儒家中庸之道的哲学,但酒之“微醉”与花之“半开”的意象,也说明生活与艺术都应该留有余地,不要太满太溢,如此反而更令人想象,促人追求。“一半儿”就是不到顶点,留有审美期待,刺激审美想象,中国美学所倡导的“含蓄”“意在言外”“有余不尽”等等,正是如此。台湾散文女作家张晓风在她的《星星都已经到齐了》一书中,有一文就是以“一半儿春愁,一半儿水”为题,这大约是上述古代曲家所始料未及的吧?艺术的原理中外相通,十八世纪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著有《拉奥孔,论绘画与诗的界限》一书,在这部文艺美学著作里,他以希腊雕像“拉奥孔”为例,认为作家艺术家应该“选择富有包孕性的那一顷刻”,而要避免描写“顶点”。他说:“在一种激情的整个过程里,最不能显现它的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承前启后的顷刻,包含过去暗示未来的顷刻,刺激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的顷刻,如酒之微醉如花之半开的顷刻,元曲中的“一半儿”啊!(有删改)【赏析】缤纷的元曲,有如春来时争相吐蕊的繁华,有如夜空中腾空怒放的焰火,照亮照花了我们数百年后凝神观赏的眼睛。作者带领我们从时光隧道直达元朝,和元曲作家们进行面对面的灵魂交流与对话,从而聆听八百年前的人歌人哭和弦索锣鼓的协奏之声。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聆听元曲 21 马致远散曲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