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9元曲三首[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元)周德清①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诗意解读】月光下长江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几艘船远去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直泻如闪电。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一行塞雁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马致远(约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虽热衷过进取功名,但仕途并不显达。一生忧愤。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6种,以《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现存120多首。他的杂剧和散曲都享有盛名。杂剧“宜列群英之上”(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散曲可为元代之冠,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题材较广泛,以叹世归隐最多。明人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作者介绍艺术上很有特色,风格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代表作有套数《夜行船·秋思》、小令《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约1234—1300),号已斋叟(或作已斋、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祈州(河北安国一带)人,元代杰出的戏曲家。他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他不愿为官,多接近下层民众,一生以创作并演出杂剧为业。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18种,散曲作品现存小令50多首,套曲十几套。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语言通俗,既自铸伟词,又擅用口语。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小令以活泼婉丽见长,散曲有豪爽淋漓之慨。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枝花·不伏老》。睢景臣,生卒年不详。天一阁本《录鬼簿》谓其名为舜臣,字景贤,扬州人。大德七年(1303)与钟嗣成(《录鬼簿》作者)相识,可知他是13世纪末到14世纪初的曲作家。[凌波仙]吊曲云:“等闲间,苍鬓成皤(pó,白色)。功名事,岁月过,又待如何?”可见他有意功名,又未能如愿。写过3个杂剧,均不传。今存散曲套数三套及一些断句,《高祖还乡》最为有名,是他的代表作。《[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是元代著名套曲之一。“高祖还乡”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史记》《汉书》均有记载。作者在元代生活的基础上,取材于史料,却又别出心裁,透过正史的表面文字,抓住问题的实质,以辛辣的讽刺,出尽了这位汉高祖的洋相。背景解读关于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一般只有一支曲子,而套曲则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组成。散曲中的套曲有两个特点:一是必须由同一宫调的几支曲子连贯而成,如《高祖还乡》就是由同属“般涉调”的8支曲子组成。8支曲子分属于“哨遍”“耍孩儿”“煞”“尾”4个曲牌。二是无论有多少支曲子,都必须是一韵到底。《高祖还乡》也是如此。相关链接从语言风格上看,曲的语言以通俗为本色,一般的说法是诗庄、词媚、曲俗。曲之所以要求通俗,原因是“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不通晓”。这是从总的方面说的,至于不同的作者又有不同的风格,“庄”“媚”“俗”也不可一概而论。“宫调”,是乐调调式的统称。乐音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以“宫”声为主的乐调调式称为“宫”,以其他六声为主的调式称为“调”,统称“宫调”。“曲牌”,曲调的名称,有一定的调子和唱法。按曲调填的曲词,字数、句法、用韵和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每一个曲牌部分属一定的宫调。如“叨叨令”属“正宫”,“醉花阴”属“黄钟宫”,“墙头花”属“般涉调”;也有分属几个宫调的,如“哨遍”属“般涉调”,又可入“中吕宫”。题目是作者根据所写的内容或创作曲词的目的动机自己加的。有的曲词有题目,有的没有题目。1.字音蒯.通(kuǎi)睢.(suī)蟾.宫(chán)银铮.(zhēnɡ)小觑.(qù)南柯.(kē)銮.舆(luán)揪捽.(zuó)斛.斗(hú)糨.(jiànɡ)田契.(qì)2.字形蟾蟾宫檐屋檐坷坎坷柯南柯鸾鸾鸟銮銮殿捽捽住猝猝然挈挈带契契约1.《[双调]蟾宫曲·叹世》中作者叹世的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从叹世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提示: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对史实的评析,层层推进,一气直下,直逼出了“醉了由他”的最后结论。特别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句成语的引用,既吻合曲中议论的楚汉相争的史事,又起到了“诗眼”的作用,是相当高明的;另一个是诗人“叹世”,是在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但通篇没有一个字触及时世,这就是马致远宣泄牢骚的高明处。可以看出作者牢骚殆尽,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是非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力图从宁静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2.“构思新奇、嬉笑怒骂”是《[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的构思特点,试作简要分析。提示:新奇处表现在,一是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作者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从而使作品具有了意想不到的艺术魅力和讽刺效果。二是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1.结构图示[双调]蟾宫曲·叹世纷繁战乱——只为“功名”二字项废刘兴——好似南柯一梦韩死蒯疯——真正令人伤痛超然物外不问世事[南吕]四块玉·别情依依惜别——抒情:离别相思几时绝凭阑远望——写景:溪斜山遮杨花雪[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忙乱情景↓看刘邦奢华的仪仗队——嘲笑讽刺↓刘邦丑态见驾↓揭其老底骂驾蔑视嘲讽2.主旨归纳《[双调]蟾宫曲·叹世》这支曲子借“咏史”来“叹世”,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的强烈反感。《[南吕]四块玉·别情》这支曲子是描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它用代言体的形式,把一位女子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作者以想象、夸张的手法,以一个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场景,勾勒了皇帝衣锦还乡的排场情况、装腔作势的嘴脸以及贫贱时期的行径,从而撕下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神圣面目,否定了他的无上权威。1.如何理解《[双调]蟾宫曲·叹世》中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对应考点】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提示】结合韩信和萧何的故事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作答。【答案】韩信因萧何的推荐而被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用的又是萧何的计策,故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元代文人对名利是淡泊的,一心归隐,很恬静,也很平淡。其实,更深层的真实原因是,元朝政府令他们根本无力“近是非,争名利”罢了。但是同时这也解放了历代为功名而学的文人们,他们获得了相对的思想上的自由。2.请分析关汉卿在《[南吕]四块玉·别情》中是如何表达“离情别绪”的。【对应考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作品中描写的景物意象特征和表达的情感中进行分析。【答案】本曲是描写离情别绪的作品。“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曲从别后说起,开端就点明了所描写的内容:送别情人之后难以割舍的心境。“一点相思几时绝”是这首小令的重心。关汉卿在这里以“一点”与“几时”对举,表明一种相思,却能惹起长久的万种离愁,留下了永久的难以消失的伤痛。这位女子爱她的情人,爱得深挚,爱得真切,爱得缠绵,由这几句话得到充分的体现。“凭阑拂袖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这四句寄情于景,描绘了一幅令人心痛欲碎的情境。“拂袖杨花”,看似一个随便的动作,细细咀嚼,却包含着思妇的无限惆怅,然而,杨花虽被拂去了,但“溪又斜,山又遮”,情人沿溪而行,渐行渐远,想再看一看情人,但是小溪曲曲折折,高山重叠阻遮,挡住了女子的视线,始终看不到情人远去的身影。那种离别的沉痛之情,全凝聚在“人去也”这一声撕心裂肺的长叹之中。至此,一位多情而又憔悴的女子,似乎就站在我们的面前。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没有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差使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对应考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提示】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答案】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目的是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一句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试分析作品中的“我”的形象。【对应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提示】“我”不是主要人物,只是一个叙述者,但作者通过诙谐幽默、讽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塑造了一个风趣直率的人物形象。【答案】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我”的形象是:普通农民,见闻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在村里劳动,性格风趣开朗,同时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曲,通过一个曾与刘邦有瓜葛的乡民的所见所闻,以诙谐嘲谑的口吻勾画了刘邦装腔作势的嘴脸,语言诙谐幽默。技法镜鉴语言幽默以“乡巴佬”视角叙事,使作品带上浓重的口语色彩,增加了作品的活泼和质朴。如“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完全是口语,通俗易懂;又如“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如此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更是直接出自于日常口语。基于这个视角,作者吸收俚辞俗语入曲,如用“乔男女”“妆幺大户”,以嘲讽逢迎拍马小人的可笑可憎,用“天曹判”“多娇女”来描写侍卫和宫女的呆若木鸡:又用“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刻画皇驾仪仗的滑稽可笑。这样描写,形象生动,自然浑朴,又极富幽默感,也突出了散曲语言通俗明快的特点。【即时小练】乱涂乱贴、违禁吸烟、赛场京骂等不文明的现象,与首都形象极不相称。请针对社会上的一种不文明现象,拟一条劝学短信。要求态度友善,语言幽默。文体不限。【答案】示例口香糖吃在嘴里,香口甜心;吐在地上,粘脚脏地。为了我们美丽的校园环境,请吃完口香糖后包好,然后瞄准目标——垃圾桶发射。命中者可以再吃一粒,没有命中者,拾起来继续瞄准。在鉴赏诗歌时,常常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失误:1.不能综合运用诗歌的有关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诗。读诗赏诗往往只停留在朦胧空泛的理解上,造成或局部不懂、或整体不懂的局面。2.随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要么任意增加或减少诗的意境内涵。这往往也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2)19 元曲三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