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长亭送别我徜徉在普救寺中,思绪绵绵。尽管北周时那石雕的菩萨仍以千古不变的笑容和目光面对着今天的世界,尽管那高耸的舍利塔早已易名莺莺塔,尽管那竹影摇曳的铺有唐时乳钉纹、莲花纹方砖的甬道上曾留下绝代佳人的芳踪,尽管张生“惊艳”时的月亮门仍像唐时那般雅致,然而,人们再也不会像张生那样,为上苍创造的“大艺术”喷射的“大美”所照亮,所溶解,所俘虏,所征服了。类似张生“惊艳”的事情,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再也难以发生了。即使一千个佳丽同时摔倒在地,两千只玉手的印痕嵌入埃尘,也绝不可能再有人为她们画影刻形了。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主要创作活动时期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作者介绍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所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的是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珙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出了《莺莺传》的窠臼,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新的基础。背景解读元杂剧元杂剧的基本结构是四折一楔子。一般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划分,有时还加上楔子,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序幕。元杂剧中的角色主要有末、旦、净、丑等。杂剧的语言由曲词、宾白和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其主要作用是抒情;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主要分为四类,人物对话叫对白,人物自叙为独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活动是旁白,唱词中的插话称带白。科介指剧中人物的动作。知识链接字音金钏.(chuan)笑靥.(yè)谂.知(shěn)玉醅.(pēi)禾黍.(shǔ)幺.篇(yāo)绣衾.(qīn)余荫.(yìn)憔悴.(cuì)泠.泠(línɡ)玉骢.(cōnɡ)应和.hè和.谐hé煞.白shà煞.尾shā住宿.sù一宿.xiǔ星宿.xiù字形蹙蹙眉蹩蹩脚蔼和蔼霭暮霭帷罗帷纬经纬峦山峦鸾鸾鸟揾揾泪愠愠怒近义词辨析留恋·流连词语词语留恋流连释义不忍舍弃或离开。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开。侧重点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表示对人、对事、对物的依依不舍的情感。对象仅限于自然景色、名胜佳境等可供游乐观赏的处所、环境。词语留恋流连例句斯金格说:“所有的大公司都有一种留恋..过去的小船心态。自己在不停地划船,却又总是回顾过去。”来自世界各地的乒乓球运动员就要陆续离开了,然而,美丽的城市却让世乒赛的客人流连..忘返。词语释义1.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一样高,以表示尊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互爱。2.蜗角虚名:指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蜗角”和“蝇头”,都是形容极小。3.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4.淡烟暮霭:傍晚时的云气。1.《长亭送别》的主题是什么?提示:《长亭送别》一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2.《西厢记》的结尾仍以大团圆结尾,这是不是又流入了才子佳人幸福团圆的俗套?是不是削弱了剧本的反封建主题?提示:不会。《西厢记》贯穿全剧的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使剧本在思想上更趋深刻。为了爱,张生不去科举,滞留浦东;为了爱,莺莺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同张生联吟酬唱;为了爱,莺莺宁要并头莲,不喜状元郎;为了爱,不惜违背相国家法,私会于西厢,有力地突出了爱情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并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既反封建礼教,也反封建婚姻制度。剧中的正面主张是:“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正因如此,作者才设计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非但没有削弱其批判性,反而更加强化了对封建礼教观念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叛逆。情节感情变化赴长亭路上——痛↓↓长亭饯别——恨↓↓临别叮嘱——怕↓↓离别后痛苦——念体会莺莺叛逆性格本折写张珙启程去京城时莺莺去长亭送行、话别及最后忧伤的感受,揭示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的思想意识,表现了对功名的淡漠,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影响。这一折全由旦角主唱,凄美婉转,情意绵绵,曲调十分优美。借景抒情,叙写了莺莺的别时哀伤。此折弥漫着淡淡的忧愁,然而这种忧愁却十分悠远。1.第一段借人物之口交代了哪些内容?【对应考点】概括主要内容。【提示】概括本段写了什么内容,及其开头句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夫人之言交代了事件的内容、地点;借莺莺之言交代了时间,流露出了“离人伤离”的情绪,渲染了悲凄的氛围。2.第二个[幺篇]一段表达了莺莺对张生赶考持怎样的态度?【对应考点】分析人物形象。【提示】结合上下文概括本段内容及其对人物形象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莺莺虽然无力反对老夫人“三辈”不招上门女婿的宗旨,但她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认为“并头莲”远远好于“状元及第”,这就表现了她不慕荣华、只为爱情的思想。3.“险化作望夫石”这里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对应考点】分析表现手法及作用。【提示】要掌握好典故手法的相关作用,然后结合上下文写出此手法的内容及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里巧用典故并进行大胆的艺术夸张,将莺莺难舍难分、片刻难离的焦虑心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4.“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染”在表达上有何作用?【对应考点】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提示】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回答此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染”字,沟通了情与景的内在联系。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浓重的离愁,蒙上了一层沉重忧伤的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合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悲伤的悲凉意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5.《滚绣球》和《叨叨令》这两支曲子主要写了什么?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提示】要立足原文,然后锁定区位,筛选并概括文意。其特点可从句段的语言、表达方式上入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滚绣球》是莺莺的内心独白,借去长亭途中的景物,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以离舍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叨叨令》由红娘的问话引发,叙说动身前无心打扮的原因,设想今后孤凄的生活情景。这两支曲子使用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真切,同时,又更多地融口语入曲,语言通俗,容易接受,雅俗共赏。情景交融《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一体,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之情,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的杰作。前者首联和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和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也做到了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试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景物特点鲜明。②情感与景物和谐交融,情感表达明确。③不少于10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时小练【答案】示例:曾经流浪在一个听不见风声,沐不着云雨的角落,以为在天与地之间,日与夜之间,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就够了,于是拒绝了阳光。湿润的空气竟在一夜之间将我流浪的身影斑驳上悠悠绿意,像是走进氤氲的梦境,无奈最终棉絮收容了温存的泪水。像一片飘零的树叶在风中跳着自以为美丽的舞蹈,一向高傲的我第一次低下了头。来到河边静听流水诉说逝去的流光,可那水底潜伏的鱼儿再也无力捞起那些纷繁的记忆,于是萧索的芦苇在水中点出圈圈涟漪,水的流光已非昨日那般溢彩。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法等。高考常见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及其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②文中所用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作品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色;④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能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考点透视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的“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二,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解题思路:①用了什么技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要表现什么内容。)③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原文具体语句加以说明。)④表达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深情徐建英我出生的豫南地区,山高林密,各类野兽世代驻扎在深山之中,紧挨山边的庄稼跟着常遭罪,各村成立的护农小组中,父亲年轻时候就是其中的一位铳手。《枪支管理法》实施后,父亲的那杆双管猎枪被公安机关列入收缴之列,到父亲重新持证换上单管猎枪时,山下的庄稼人开始一茬茬往城里卷,山上的野兽下山无食可觅,也很少再来作孽,而父亲此时的年岁也大了。庄稼少后,荒地多了,从前热闹的围猎随着护农小组成员一样相继老去。父亲平日里侍弄完屋檐外廊墙角的几丘菜地,余下来的时间,还是喜欢一个人拄着那支老式的单管猎枪上山转悠。只是年岁大后,从前健步扛在肩上的猎枪,如今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戏剧 12 长亭送别课件 粤教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7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