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一诲人不倦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从2006年起由山东省和济宁市政府每年出资15万美元(首期为5年),以中国政府的名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这是该组织最高级别的奖项,也是在世界范围里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义设立的教育奖项。中国的教育家有千千万万,为何独以“孔子”为名设立教育奖?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诲人不倦》,从中寻找“理由”或“答案”。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一、字音陈亢.(gāng)诲.人不倦(huì)不悱.不发(fěi)如切如磋.(cuō)巧笑倩.(qiàn)素以为绚.(xuàn)二、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2.女.与回也孰愈__________________3.吾自卫反.鲁__________________4.其斯之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通“智”,智者女,通“汝”,你反,通“返”,返回与,通“欤”,吧三、一词多义1.习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________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③文章不能革五代之徐习._____________2.与①吾与.女,弗如也________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____________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________习染学习风气,风尚赞同结交,亲附等待3.望①赐也何敢望.回___________________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____________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________4.如①弗如.也________________②如.切如磋__________③子如.不言_____________比较,同……相比希望,盼望想法动词,及,比得上动词,像连词,如果5.而①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_________②陈亢退而.喜曰___________________③富而.无骄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四、词类活用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告诸往.而知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后乐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作名词,智者,愚人形容词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动词作名词,过去的事,未来的事使动用法,使……前进形容词作动词,得到厘正五、古今异义1.言语..:宰我,子贡古义:__________今义:说的话;招呼,回答,开口。2.文学..:子游,子夏古义:__________今义: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艺术。辞令。文献。3.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不依靠他人,自立。4.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古义: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一个人站着。弟子们。六、特殊句式1.正唯弟子不能学也__________2.则小子何述焉_____________3.天何言哉_____________4.始可与言《诗》已矣__________5.尝独立,鲤趋而过庭__________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省略句1.如何理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内容?[点拨]这里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2.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点拨](1)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2)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放在治国的首位。(3)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4)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点拨]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4.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点拨]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5.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点拨]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对于本课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各抒己见]♣我比较欣赏启发诱导式。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材施教”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上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学生的爱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乐而忘忧”“知足常乐”“正确的价值观”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十一 诲人不倦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