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三沂水春风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今天我们就通过《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一、字音曾皙.(xī)千乘.之国(shèng)夫子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冠.者(guàn)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比.及三年(bì)喟.然(kuì)吾与.点也(yù)小相.(xiàng)铿.尔(kēng)二、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___________________2.莫.春者,春服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唯求则非邦也与.___________________希,通“稀”,稀疏莫,通“暮”,傍晚与,通“欤”,吗三、一词多义1.如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_______②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________________2.与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________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_____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__________至于或者往,到……去赞成给和、跟3.方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__________________②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__________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4.以①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②以.乱易整,不武__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正道,指是非准则副词,正一边,一面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按照5.因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____________②因.材施教_______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叠加,增添按照依靠,凭借四、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乎舞雩___________________3.三子者出,曾皙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端章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鼓.瑟希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富足名词用作动词,吹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形容词用作名词,小事、大事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名词作动词,弹奏五、古今异义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部队的建制单位。2.宗庙之事,如会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跟有关方面会合起来办事。指古代军队组织。这里泛指外交会见。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六、特殊句式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2.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3.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4.为国以礼________________5.可使有勇__________6.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7.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1.本文是如何刻画孔子四位弟子的性格特点的?[点拨]子路比孔子小九岁,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他性情粗犷,率真,常常当面批评孔子,孔子也经常批评他。但孔子对子路评价很高,认为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所以,孔子话音刚落,子路就急忙抢先发言。从“率尔而对”可见子路直爽性急的秉性。而冉有、公西华则能从“夫子哂之”中隐隐感到老师的态度,回答得特别谦和。文中虽无一词写两人动作,但从“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愿为小相焉”的叙述中,可以想见两人谨慎和缓的神情。曾皙是曾参的父亲,年龄可能略小于子路。大家畅谈理想时,他是边鼓瑟边听着。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舍瑟而作”,侃侃而谈。短短几句话,千年后仍让我们想起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高雅清华的风度。2.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对子路的“不让”应如何理解?[点拨]“夫子哂之”说明孔子对子路的发言有些不满意。其原因是:一是说大话;二是不虚心。这与孔子“礼”的主张不一致。事实上,子路其人是有才能的,他说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并没有说大话;子路也是个虚心好学的人。由此可见,孔子批评子路“其言不让”是一时之见,他“哂”子路也不大符合他自己倡导的循循善诱的原则,可能存有某种成见。可见,对子路的为人,应用实事求是的评价,不能孔子一人说了算。3.如何理解“莫春者……咏而归”这段话的含意?[点拨]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但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4.文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形象?[点拨]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5.这篇文章在人物语言上有何特点?[点拨]文章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准确传神。写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既平和亲切,又不失长者之风。而写四个学生,更是个性鲜明:子路的“率尔”而言,冉有的谦恭作答,公西华的谨慎小心,栩栩如生,绝不雷同。尤其是对曾皙的描写,先是“舍瑟而作”,表示“异乎三子者之撰”,在老师的鼓励下才说出自己的与前面三人截然不同的志向:不求高堂显尊,却愿走进大自然,怡情养性,表现了他淡泊高洁的志趣。通过人物的言行生动的表现各自的性格特征,是这篇文章描写人物的一大特点。孔子为什么要说“吾与点也”?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从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不同态度看。《侍坐》章记载,在子路言志之后,“夫子哂之”。一“哂”一“与”态度截然不同。孔子为什么要“哂”子路呢?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讲自己能治理千乘之国,是不谦虚的。如果曾点致力于把国家治理成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太平无事”的理想之国,岂不是更不谦虚吗?果真如此,孔子就不会“与点”,而只会笑点,可见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大志。♣从曾点与子路等人言志的不同内容看。子路志在治“千乘之国”,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二三子之志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的区别,都是志在为政。孔子也说:“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而曾点自称“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曾点志在为政,那么曾点之志何以“异乎三子者之撰”?可见,曾点是“不求为政”的。♣从《论语》其他篇章的有关记载看。《论语·公冶长》记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也。’子说。”漆雕开“志于学道不欲进仕,……孔子见其不汲汲于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悦也。”既然孔子喜欢漆雕开的“不欲求仕”,那么赞成曾点的“不求为政”也就并非偶然了。《公冶长》里的这段记载,正是《侍坐》章里孔子“与点”原因的注脚。德不孤,必有邻天下最值得交往的人是有德的人,因为他们总能按照社会公德、良心道德去做人做事,从而赢得人心。这句话也富有仁义与交往的意思。孔子在此提出了两个关键的概念:一为“德”,一为“邻”。“德”就是有美德,有修养,这是从自身角度讲的;“邻”就是邻居、朋友,这是从对方的角度讲的。孔子这句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的两个必然结果:一是德若孤,必无邻;一是德不孤,必有邻。“德不孤,必有邻”,就是有德之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与极强的亲和力,根本无须去刻意寻找,自然有人来找他、接近他。◎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美德”“交往”“人生修养”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十三 沂水春风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