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面对学生教育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相信大家不难猜出这位伟人的名字——孔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乘着他那充满睿智语言的时空飞船,与老先生做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他的教诲,学习他的道义。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虽然没有在《论语》中提出过完善的教育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示的教育学说和教育方法,在人类教育理论中仍是最光彩的一页。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孔子,一位人格伟岸的仁者,一位“何其多能”的卓越智者,天意使之成为一代圣人。早在西汉之时,司马迁就已经推许孔子为“至圣”。后世儒家极力构想的、积极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在孔子身上早就实现。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孔子用自己的亲身实践验证了这一点。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十学以致其道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卡耐基说:“这个新时代充满了残酷的替代选择。对于那些拥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知识的人来说,新时代则意味着当旧工作消失、旧体制崩溃时,他们将面临着失业、贫穷、绝望的前景。”面对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别无选择,唯有学习。因为山因势而变,水因时而变,人因学而变!知能拓智,智达慧远!也唯有学习,那些长灯相伴的夜晚、那些闻鸡起舞的黎明、那些精彩纷呈的课堂、那些心灵碰撞的时刻才会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显得坚实而厚重。我们一定要记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第三单元学习与教育一、字音樊.迟(fán)襁.负(qiǎng)切.问(qiè)笃.志(dǔ)鄹.人(zōu)二、通假字1.女.为君子儒________________2.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3.可谓好学也已.__________________4.今也则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________________女,通“汝”,你无,通“毋”,不要已,通“矣”,了亡,通“无”,没有与,通“欤”,吧三、一词多义1.致①君子学以致.其道________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________③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________2.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②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_____________③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到达招致勤勉迅速,敏捷思想敏锐,机智3.或①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_____________②或.师焉,或否焉__________③云霞明灭或.可睹_____________4.其①君子学以致其.道__________②禄在其.中矣__________③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有人有的……副词,有时代词,他代词,那语气词,表揣测5.为①古之学者为.己_____________②请学为.圃________________③无为.小人儒__________介词,为了动词,做,种动词,做四、词类活用1.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就有道..而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贤.贤易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迁怒,不贰.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5.樊迟请学稼.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事父母能竭.其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用襁褓动词作名词,有德多才的人意动用法,以……为贤,推崇数词作动词,犯同样的名词作动词,种庄稼使动用法,使……尽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无为小人..儒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3.夫子至于..是邦也古义:__________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从事学习的人。无修养的人。到。六、特殊句式1.小人哉,樊须也_____________2.敏于事而慎于言__________________3.斯害也已__________4.而亦何常师之有_____________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___6.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__________________主谓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1.从“樊迟请学稼”这一章节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教学目的?[点拨]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2.孔子为什么称樊须是“小人”?[点拨]孔子说的“小人”不是行为低劣、品德下流的人,而是不求上进当士当官的一般的地位低微的劳苦大众。在孔子时代,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奉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于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而以办政治为重要,所以解释:在上位的人好礼,民众就不敢不敬;在上位的人好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好信,民众就不敢不用情。情是诚实,用情,是以诚实相待。在上位的为政者能够如此,四方之民自然“襁负其子”而来归,何用自己耕稼?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内涵深邃,充满哲学智慧。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点拨]这句话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海无涯,知识的探求是无尽的,促使人一生中不断学习,不断追求,永不满足。毛泽东曾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哲学文章中指出: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掌握了某一方面规律后,又有更多的未知在等待我们。二是告诉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只有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去追求学习,那些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否则只能停留在“不懂”上。4.“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态度?[点拨]这表现了孔子谦虚而谨慎的学习态度,他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但是有的人对此不理解。他们看见孔子每次进入鲁国举行祭祖大典的太庙时,就“每事问”,于是便鄙视地嘲笑孔子:“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其实这些庸人哪里知道,问就是学,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尤其像“太庙”这种荟萃千百年文化积淀的重要场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怎能轻易放弃请教的机会呢?这也说明了孔子对礼的恭敬态度。5.孔子的“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在现代社会的待人接物中,有怎样的进步意义?[点拨]孔子“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具体指“温和、善良、庄重、谦逊、礼让”五种道德品质,这些品质在现代社会中仍有进步意义。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使人们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请从本文有关学习态度涉及到的一些章节中选取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说说你的理解。[各抒己见]♣第6则1.14:指出君子不应有追求那种物质享受的欲望,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要勤勉做事,要时时反思,向有道之人看齐,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要重在塑造自己的品德修养。♣第8则6.3: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成为好学者是因为他能够做到“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相同的错误,很有涵养,只有这种学习态度,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成为好学者。♣第10则7.20: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之人,他在这则里总结了他自己学习与修养的特点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孔子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操守与品德”“直面挫折”“淡定达观”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十 学以致其道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