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寡人之于国也》亚圣离我们很远,亚圣又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响着他的声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掷地有声的宏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他温暖苍生的仁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他犀利藏锋的雄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气贯长虹的豪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他响若洪钟的感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叩击心灵的理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是他处世处事的智慧;“舍生而取义”,是他震烁千古的世界观。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巨人,我们的亚圣。他登知识之顶峰,他集儒家之大成,他倡王道,主仁政,系百姓;他立足民本,关注人性,反对战争……他奔走呼号,用心绘制理想社会图景;他言辞铿锵,用爱呼唤和谐民生民情。深刻的思想是瑰宝,奇妙的文字是明灯。孟子的精神,孟子的人格,魅力无穷。《劝学》“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这是晚唐诗人孟郊的一首题为“劝学”的五言诗。这首诗明白如话,告诉我们要惜时如金,勤奋攻读,从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干的道理。石要击,“乃有火”;人须学,“始知道”;各种事情,须自己运作;他人收获,非我才能。这就是说,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增长才干。而且,古圣先贤,关于学习的论述烁古耀今;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每一言,每一语,都在告诫我们:学习是人的终身使命,学习是发展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完善自我、体现自我最大值的必由之路。《过秦论》“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此乃贾谊故居中的一副对联……贾谊,贾生,贾太傅,18岁以能诗善文著称于郡,20岁便任博士,任太中大夫,前程似乎顺也,可因其积极进取,力主改革而从此走上蹇途。他一再遭排挤,被贬斥,33岁抱屈而逝。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通览古今,博学睿智,他赤诚爱国,他才调无伦,他心系国事,他忧心百姓;可惜他生不逢时,生不逢人,偏遇到“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荒唐之君,满腔报国志,一颗爱民心,终化作过眼的烟云。这是贾谊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残忍。“红颜遭妒,贤臣被弃”告白的是社会的黑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岸,浪必击之”彰显的是世事的险恶。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影响任何一个时代兴衰的大事情。《师说》尊师重教,从师重道,古今一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共同阐明了一个道理:处处有我师,时时要学习。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明白地告诉我们:人人皆有长,孜孜以求之。昌黎先生有关从师的论断,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破除了对长者、权威的迷信,主张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当新的读书无用说蔓延滋长时,我们应从《师说》中汲取警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必“愚益愚”。还应知道,非学无以广志,非学无以成才,非学无以立业,非学无以兴国。新时代的我们理应把从师学习当作第一要务,活到老,学到老;处处留心,时时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强大自己,使自己成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有用之才。1.要重视诵读。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通顺、读流畅,进而读出语感来。只有熟悉了古文句读,才有可能进一步领会文章。要熟读每一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还要求全文背诵。2.要结合语境。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可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在熟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加深对词语及课文的理解。3.要注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靠的是积累,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的掌握也要靠积累。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4.要把握观点。本单元学习鉴赏的重点是判断理解领悟每篇课文所要阐述的思想观点。思想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所在。因此,我们应结合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观点,品味思想感情,以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当然,“论点”的判断可采用“位置法”,比如《劝学》一文,其中心论点就与第一句“学不可以已”有关,《过秦论》的中心论点就是最后一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5.要研究写法。议论性文章有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学习本单元还要注意围绕文章中心思想探究其论证方法,体会其写作技巧,品味其表达效果。比如在《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中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师说》《过秦论》中对比论证的手法,均有效地证明了观点。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开篇明的向明标清新课开篇预知1.作家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孟子》一书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纂而成的,比较集中地记录了他的游历生活和思想。后被南宋的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2.背景回眸孟子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各诸侯国角逐武力,征战不断;社会混乱,礼制崩坏;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侵凌被视为合理,由大国以武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迁都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大梁。孟子来到大梁后,在与梁惠王的几次接触交谈中,彼此有了一些了解,孟子借机宣传自己的“仁政”思想,于是就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文。3.文体常识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丧死无憾”。《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增强了说服力。《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名句积累课内名句(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名句(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7)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8)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自主学习边学边练基础自主预练一、读准字音1.单音字(1)粟.米()(2)曳.兵()(3)数罟.()(4)洿.池()(5)鸡豚.()(6)狗彘.()(7)庠.序()(8)孝悌.()(9)饿莩.()sùyèɡǔwūtúnzhìxiánɡtìpiǎo2.多音字(1)尽.心()尽.让()(2)数.罟()数.见()(3)畜.养()畜.牲()(4)间不容发.()发.人深思()jìnjǐncùshuòxùchùfàfā二、词语解释1.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____通____)(2)无失其时(____通____)(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通____)(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通____)直只无毋颁斑涂途2.重点实词(1)河内凶.()(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3)填.然鼓之()(4)数罟不入洿.池()(5)谨庠序..之教()(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8)王无罪岁.()荒年没有像……拟声词,模拟鼓声深古代学校,商时叫序,周时叫庠约束,制止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年成3.一词多义(1)加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2)胜谷不可胜.食也()予观夫巴陵胜.状()(3)数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范增数.目项王()更虚报尽优美的密几多次(4)以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于寡人之于.国也()则移其民于.河东()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6)之寡人之.于国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按用凭借对于到比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代词,指情形4.古今异义(1)弃甲曳兵而走.()(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然而..不王者()逃跑供养活着的人可以凭借……这样却……5.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2)然而不王.者()(3)树.之以桑()(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王无罪.岁()(6)养生丧.死无憾()(7)谨.庠序之教()名词作动词,击鼓名词作动词,为王名词作动词,种植名词作动词,穿名词作动词,归罪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三、句式翻译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判断句)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端了。(状语后置)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申之以孝悌之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语后置)五亩住宅的场地,种上桑树。(状语后置)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宾语前置)这样(做)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四、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谷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鱼鳖不可胜食也;______________,材木不可胜用也。2._______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8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