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明代中期,理学趋于僵化,以反传统的面目出现了一批思想家,他们大胆批判封建传统思想,提倡思想解放,李贽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褒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第七单元天理人欲1.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的文化遗产。2.广泛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流畅地诵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3.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第七单元天理人欲◎走近先贤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生平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自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1178年在庐山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2.主要成就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3.朱熹的理学思想(1)理气论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2)动静观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3)格物致知论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4)心性理欲论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5)美学思想朱熹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统一,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4.思想影响朱熹的学术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背景呈现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基础地位,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经过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可以说,整个理学的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链接[文学常识]《朱子语类》朱熹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朱熹谈经、论事、明理之言编辑起来,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共一百四十卷。1.体例《朱子语类》为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2.内容《朱子语类》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知方法。3.艺术特色《朱子语类》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4.影响《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常识]无徽不成镇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号。极要与他埽.除打叠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1.过若读之数过.______________不得苟且放过.______________是乃圣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___________________诚不为过.也______________同“扫”,打扫量词,遍,次动词,通过名词,错误动词,超过形容词,过分2.穷穷.得多少义理______________传之子孙,受享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______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_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______________3.引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______________控蛮荆而引.瓯越______________敢竭鄙怀,恭疏短引.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______________引.赵使者蔺相如______________动词,穷究形容词,完,尽形容词,困厄形容词,尽副词,极、尽动词,引诱动词,连接名词,七言诗的一种动词,伸动词,延请4.机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______________一日万机.,一人听断______________5.流不流.于人欲_____________________泰山之阳,汶水西流.________________而用流.俗人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关键名词,事务动词,向坏的方面转变动词,流淌形容词,一般的6.少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_____________________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________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______________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及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_______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__形容词,与“多”相对形容词,不久副词,稍微形容词,年轻形容词作名词,年龄小的等到动词,到达动词,比得上连词,和三、词类活用1.上.智圣人底资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圣贤..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活用为形容词,上等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贤之人四、古今异义1.须大段..著力古义:_______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2.古之学者..为己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且须分个内外..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仔细。学习的人。“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五、文言句式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喻于义。(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六、名句默写1.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______________。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__,不亦远乎?3.大凡为学,______________,这便是生死路头!方是见得真味死而后已且须分个内外《〈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读书的方法、理欲问题、义利问题三个方面,属于理学的思想脉络,三者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互相阐发。章节主要内容第一则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他认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第二则主张人的修养目标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明天理,灭人欲,是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第三则朱熹主张读书的目的是修身,是明白义理,要向内求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1.文段中所谓“得真味”,即____________。[明确]对书中的义理有深刻的体会2.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明确]熟读,精思,不贪多。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3.这段话中“大路”指________;“小路”指________。[明确]天理人欲4.试结合语段分析,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明确]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1.朱子对读书有什么观点?是如何表达的?[明确]通过第三则廷秀问“读”可以看出,朱子认为读什么样的书并不重要,关键是要从“内外”“义利”等方面明确读书的目的。朱子还引用了孔子和孟子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朱子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明理在先,行动在后,读书也是如此。2.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是如何选择的?应如何看待?[明确]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即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先分辨再行动,即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克制私欲而行,即需要用力克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态度: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3.在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怎样理解和继承朱熹的“天理人欲”和“义利”观?[明确]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思。朱熹不是教大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1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