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二、非攻名句: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运用: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首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敢于坚持真理,遇事不随风倒。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其次,要多做少说,或只做不说。古人说,品行要从自己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名声则需要别人认可才能树立。“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做了一些贡献,有了一些成绩就夸夸其谈的人,得不到好名声。再次,是以诚待人。这种人,领导愿意用,同事愿意和,部下愿意跟。——习近平《摆脱贫困·从政杂谈》一、字音辨识园圃.(pǔ)鸡豚.(tún)栏厩.(jiù)衣裘.(qiú)兹.甚(zī)不辜.(ɡū)攘.取(rǎnɡ)犬豕.(shǐ)二、通假字1.其不仁兹.甚____________________2.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__________________3.扡.其衣裘、取戈剑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兹”通“滋”,严重“辩”通“辨”,分别“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三、一词多义1.国①今至大为不义攻国.______________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③等死,死国.可乎______________④逝将去女,适彼乐国.______________2.故①是何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③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国家名词,国都名词,国事名词,地域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旧名词,老朋友,引申为交情3.厚①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______________②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勃为人木强敦厚.______________④厚.酒肥肉______________4.非①众闻则非.之__________________②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________________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重,大形容词,与“薄”相对形容词,厚道形容词,醇厚动词,责怪,反对形容词,不对动词,不,不是副词,除非、除了5.遗①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__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______________③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______________6.以①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②乃入见。问:“何以.战?”______________③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动词,留传动词,抛弃动词,丢失介词,因为介词,凭,凭借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介词,把连词,表并列,而四、词类活用1.从而誉.之________________2.故书.其言以遗后世_____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名词作动词,赞美名词作动词,写下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六、特殊句式1.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______________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______________3.上为政者得则罚之______________4.以亏人自利也______________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七、熟语积累攘人之美:攘,窃取、夺取。夺取别人的好处。形容窃取他人的利益和好处。八、名句积累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本课选文中墨子采用层层进逼说理及类比说理的方法,反复证明了自己“天下之君子”不知道义与不义的分别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的结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天下的君子们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种事情上,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他们根本不懂得义与不义的区别。墨子在谴责“天下之君子”的同时,言明了战争是最大的不义的观点,表达了自己“非攻”的思想主张。1.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赏析]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墨子从损害别人的程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下文讲攻打别的国家,损害别人更多,是最不仁义、罪过更大提供了依据。2.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赏析]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可是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去赞美它,称之为义。这可以算是明白义与不义的区别吗?墨子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称赞战争、支持战争、参与战争的错误做法,反映了他强烈反对一切不义战争的观点。其“非攻”的基本观念也正是对当时社会和平的一种愿望。3.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赏析]假如现在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许黑色就说是黑的,看见很多黑色却说是白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墨子以类比的方式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混淆是非,尤其是混淆义与不义,把战争当作正义之举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而逐层深入地提出自己反对战争的主张。4.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赏析]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不义之战是人类可怕的梦魇,但更可怕的是那些不辨黑白、混淆是非的人,他们看不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把不义的战争当作正义之举,而给人类带来磨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倡导和平,倡导墨子“非攻”思想,更唾弃那些支持不义之战的人或国家。1.第1段,文章是从何处入手进行分析的?[明确]从“窃人桃李”人人皆“以亏人自利”而大加指责、责罚入手进行分析。2.第1段,墨子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说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明确]从窃人桃李不义,说到窃人犬豕不义,再说到窃人马牛不义,再说到杀死清白无罪之人并抢夺其财物不义,最后说到最大的不义是攻国。之后反复说明天下君子指责小的不义,却赞颂大的不义,可以说是荒谬之至。这些不是多余的话,是为了对比,来说明天下君子攻人之国的不义特征,使文章的条理极为清楚。3.第2段,文章是用什么方法证明不辨“义”与“不义”的?[明确]用天下之君子只知非小不义(杀一人等)而誉大不义(攻国)的自相矛盾的行为来证明的。4.如何理解墨子“非攻”的含义?[明确](1)“攻”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侵略战争,即以强凌弱,侵犯攻打无罪的国家。所以,“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2)墨子主张“兼相爱”,墨子认为“攻”是最大的不相爱,也就是最大的不义行为。春秋战国之际,列国纷争,相互攻伐剧烈频繁,给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墨子“非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要求过安定生活的善良愿望。5.墨子的“非攻”是反对一切战争吗?为什么?[明确]墨子反对战争,却不是简单的和平主义者。他只主张非攻,而不主张非战;他反对攻,却讲究守;他不主张“去兵”,而主张备兵自守;他既不赞成国家间的攻伐掠夺,也不盲从“春秋无义战”的看法。墨子将战争分为“诛”与“攻”,即诛战与攻战,认为诛战是讨灭害民君主的正义战争,攻战则是大国、强国以掠夺土地、财富、人口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因此,“非攻”绝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在分清战争性质的基础上,对诛战赞同,对攻战反对。6.本文在说理上层层铺垫,对照鲜明,试结合课文分析。[明确]文章主旨的表现是做了层层铺垫的。先从情节极其轻微的窃人桃李说起,说到情节不太严重的鸡鸣狗盗,又说到情节较为严重的取人马牛,再说到情节相当严重的杀人越货,情节是越来越严重,不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这些行为的确应当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但是以上种种行为即使再严重,也比不上侵人之国严重。按正常来推理,侵人之国应当是罪大恶极,其罪行应该是罄竹难书,擢发难数,但却赢得了一片颂扬之声。性质相同只是轻重不同的行为,导致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相形之下,就更能看出“士君子”的逻辑才真是不合乎逻辑的逻辑。鲜明的对比使得文章的主旨突出而且鲜明。有人认为墨子的“非攻”思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理论。对此,你如何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从世界历史的范围来看,凡是侵略战争,不仅对被侵略国造成灾难,往往也会导致本国百姓家破人亡、民生凋敝甚至政治动荡。再看当今世界,种种动荡因素,使世界面临着战争的威胁,运用非攻思想,采取对话等和平的手段来解决纠纷,一方面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和谐的环境。因此,墨子的“非攻”思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极为重要的理论。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别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人家的狗、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果木菜蔬的田地偷桃子、李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越严重,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罪过就越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牛马棚,偷走别人家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和小猪。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至于杀害清白无罪者,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这是什么原因呢?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的君子)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可以说知道义和不义的分别吗?得:捕获、抓住。攘:偷,窃取。豕:大猪。豚:小猪。兹甚:更严重。兹,通“滋”。厚:大,重。辜:罪。扡:同“拖”,强夺或费力取得。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杀害一个人,叫作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这个道理说开去,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项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罪了。对此,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他们,称之为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的话,流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流传给后代呢?假如现在这里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墨子》选读 2 非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