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6第六单元单元览要本单元通过学习《牲畜林》([意大利]卡尔维诺)和《半张纸》([瑞典]斯特林堡)这两篇风格迥异的短篇小说,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要通过《牲畜林》的学习,感知小说创作中不断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使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结构的力量;同时,“延迟”手法的巧妙运用,也使小说实现了结构的巨大张力。另外,通过《半张纸》的学习,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体会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再则,在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领会与把握的基础上,须再进一步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话题探讨小说的结构方式结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可是“背叛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男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美国艾弗里·科尔曼的社会问题小说《克莱默夫妇》(大中篇)提出了西方社会存在的“家庭崩溃”的社会问题,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畅销书,其主要情节线索只有一条,即德和乔安娜的关系及儿子的抚养问题,结构形式也是单线型的。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乔厂长上任记》、《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埔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史》、《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长篇小说,围绕一两个人物单线型地组织情节也有不少,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蹉跎岁月》(人物略多,主要情节线索仍然是单线型的)、《芙蓉镇》等。第二,作品只安排一条线索。上面是从人物安排上说的,这里则是从情节线索安排上进行分析。这条单线要贯穿始终,没有第二条线索干扰,更没有两条以上线索穿插。中国古典小说,如“三言”“二拍”中记述的大量短篇小说大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小说的情节发端——展开——结局直至尾声,次第展开,环环相扣,所以它的结构形式也可以说是“链条式”的。二、复线型结构小说安排的线索有两个,就构成复线型结构。《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线索就有两条:一条以渥伦斯基和安娜·卡列尼娜为主;一条以列文为主。长篇中的线索往往在两条以上(不全如此);中篇、短篇中也可以有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的线索就有两条——存妮的人生遭遇、荒妹的人生遭遇。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长篇中,这种复线型结构,由于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使得小说反映的生活内容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三、辐射型结构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作者的“透视点”很集中,整篇小说的情节线索都从这一点散射出去。王蒙和湛容的一些作品中这种方式运用得很娴熟。典型的文例是《人到中年》。小说的复杂内容是从陆文镕躺在床上的朦胧追忆中散射出去的。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方式。四、蛛网型结构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像一个蛛网。《水浒传》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线索,其中的很多线索是交织在一起的,使得结构有气魄,生活内容复杂丰富,《战争与和平》也是如此。像《红楼梦》情节线索繁多,互相交叉,把生活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用蛛网形式组织起来。又如柳青的《创业史》有四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条是以梁生宝为代表的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贫下中农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党内的反对派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姚世瘸、郭世富为代表的坚决反对合作化、妄图恢复旧秩序的复辟势力的活动线索;一条是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的活动线索。这四条线索,互相冲突,互相交叉,织成了一个有机的网,组织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结构架式。蛛网型结构在推理小说中往往表现为同时写几条表面上看不出联系的线索——把情节的网撤出去,随后收网,使各条线索的必然联系淅沥显露出来,把各条线索集中在案件的结局上。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如《蓝宝石》、《英犬》、《恐怖谷》就惯用此法。当代日本推理小说家仁木悦子的《猫知道》(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把这种结构形式用得很到家。五、回环型结构这种方式的作用在于使情节线索之间能咬得很紧,前后融为一体。张弦的《扯不断的红丝线》可作为典型文例。杨玉洁参加了文工团,组织部长马秀花把她介绍给齐副师长,她不同意,她的女友汪婉芬取代了她;她则和苏骏结了婚。苏被打成右派,思想、性格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离了婚。而齐副师长的妻子汪婉芬也病故了。二十六七年后,马秀花又来把杨再介绍给齐,杨终于没有扯断这根红丝线。杨转了一大圈,终于转回来了。在结构上,人物关系形成一种回文式的回环:杨齐——苏杨——齐杨。情节的发展沿着倒转回环的方式展开。六、情绪型结构有的小说,在结构上,看不出情节线索,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只写一些事,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情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近年国内小说创作中,不少作者在作品中,或局部或整体地运用这种结构形式,不注重情节,不讲故事,如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等,又如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使情绪贯彻全篇,成为组织小说材料的无形线索。七、板块型结构现代小说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样,小说结构有很大的“随意性”。作者在小说中“随意”地写出一个人物,并对他进行描写,然后放在一边;或“随意”描写某种心情、景物,又放在一边,这种胡写自成一统,有一定独立性,有它自己特定的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板块。这些板块有时互相靠拢、碰撞,发生联结,仍能使人了解整个情节的过程;也有的板块在表面上根本无任何联系,更谈不到联结,但是读完全篇,却可以由读者自己把它们联结起来,或者说,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线索,无形地把它们串联了起来,然后作用于读者的意识,使读者意识到板块之间的关系。各个部分自成板块,这是与以上方式不同的地方。这种结构形式显然已经丢弃了“过渡段”“过渡句”等常用的过渡方法,甚至丢弃了有过渡作用的标点如冒号、分号等,而直接把前后完全不相干的板块“前言不接后语”地联在一起。这种结构形式,可能有贯串情节,也可能没有。有贯串情节的,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形成一块独立的板块,但情节人物又是贯串前后的,这种结构形式叫“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没有贯串情节的,如意识流的某些小说——像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斯万的爱情》即其一例。在国内小说中,很少完全没有贯串线索的这种结构形式。现代西方的这种结构形式的作品,往往写了较多的下意识的活动,甚至是梦境、“魔幻”以及施催眠术后的“无意识”幻觉等。也正因此,自成一块的具体内容,不仅可以与主体毫无关系,而现在小说中,某些板块毫无可取和必要。在一些现代派小说家中,这种结构形式已成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究竟能有多少读者,究竟又有多少读者能加以卒读,是很难说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看不懂这种现代派小说了。顺便说一下,现代国外最引人注目和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大多是有贯串线索的或有贯串情节的,得诺贝尔奖的大多数作品都皆此类。拍成电影,产生巨大影响的也是此类作用,如科尔曼的《克莱默夫妇》的同名影片在1980年美国电影艺术科学院第五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评选中获得五个最佳奖。在国内,由于长期存在的民族形式传统的影响,一般来说,读者喜欢读的小说(即拥有最多读者的)是有贯串线索和有比较精彩的情节的小说。我国的作家们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这种欣赏和阅读习惯。国内有贯串线索的板块结构作品,如西西的《四等舱》写得就比较好。这篇小说在形式上有一定独创性,它以“我”这个业余文学作者为贯串线索,把小说分成许多块,各不相关:a.四等舱的旅客们去饭厅里买饭,都买的是八角一份的。b.饭后吃什么茶,是否吃红茶最好,大家议论纷纷。c.大家闲聊:小孩说“我爸爸是连长”;司机说老太太福气好。于是,大家又谈到孝与不孝。大学生大谈代沟,批判“怀疑一切”的“难道”论。d.大学生等谈对文学作品及电视的看法。此外,还谈到在外国人面前的态度,老太太想给两个青年男女做媒;小孩忽然肚子疼,大家着急;写萍水相逢又马上分别的离别,表现了友好和高尚。试看这些板块之间有何矛盾冲突、有何情节、有何联系可言?但是通过“我”这个贯串线索,把这些板块联结在一起,说明“四等舱确实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好很多”。他们互相关心、爱护,开诚布公,爽朗直率;有时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情操,有时又流露出低级庸俗的思想感情。这种板块型的结构,其实并不好写,它要求有较高的文学笔法。取材看起来是零乱的,但又是精选过的,表面上是想写什么便写什么,似乎可以无休止地写下去,但又使人觉得作者及时打住,恰到好处。写作素材一、作家轶事1.卡尔维诺的故事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后定居古巴,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植物学家,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1925年卡尔维诺刚满2岁,全家就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2.卡尔维诺之死1985年9月,卡尔维诺在休假期间突患脑溢血(当时他正在准备去美国哈佛大学讲学),当即就被送到医院抢救。主刀医师表示从未见过如此复杂的大脑构造。待动完手术,麻醉药性过去之后,他望着那些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仍不乏想象力地风趣地说:“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9月16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就这样,卡尔维诺带着他那一个个童话般“尽善尽美的梦”,离开了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他用小说创作向人们展示了人生哲理,孜孜不倦地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的思考,为探索文艺创作的新天地而奉献了一生。3.斯特林堡的故事斯特林堡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巨擘,一直被视为怪人和疯子。与世长辞后,他的作品和功绩才渐渐受到重视,在瑞典出版了七十五卷本的《斯特林堡全集》。然而他复杂神秘的人生,随着“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活动的举办,以及《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本的推出,再次掀起了一股飓风。尼采发疯前在致发疯前的斯特林堡的一封信中谈到,个性是一个人成为人的标志,没有个性的人等于零。同样是他俩朋友的评论家勃兰兑斯说,无数个没有个性的人加在一起还是等于零。这种天才论以大众为死敌,毫无沟通的可能——斯特林堡正是一个太有个性而使世人难以理解的“人民公敌”。尽管如此,斯特林堡如是说,“我是瑞典最炽烈的火焰”。那种压抑、愤怒得快要爆炸的气息一直荡漾在他身体内部。4.斯特林堡之死1911年圣诞的晚上,斯特林堡从女儿家出来,没有出租车,只好步行回家。路上他着了凉,第二天就发起高烧,得了肺炎。之前,他的身体就很衰弱,每当无事的时候,就用计算自己寿命的长短进行消遣,并算出他死的年代应该是1912年。4月初,斯特林堡开始腹痛和呕吐,诊断是癌症晚期。这个一生中在最小的事上都牢骚满腹的人,此时没有任何痛苦的表示,他显得泰然自若,甚至还和那些背叛他的朋友开玩笑。尽管疼痛和呕吐不断折磨着,他还有兴趣写信。4月18日,他在写给10岁的小女儿的信里说:“我亲爱的小女儿!谢谢你给我捎来的红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11 牲畜林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