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单元6六一居士传第二单元秋晚书怀高士谈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第二单元【赏析】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首联以“肃肃”形容秋风强劲肃杀,以“荒荒”摹拟寒日暗淡无际,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颔联以物自喻,写自己风烛残年,犹如经岁的老松霜叶,又似秋节后枯萎的菊花,行将干枯。颈联先写晚秋时节,一反“天高任鸟飞”的秋高气爽,而断言“天阔愁孤鸟”,一个“孤”字,可使鸟愁天阔。尾联写鸟儿尚有巢,同类相呼急,而自己却孤独地一个人站立在晚秋的斜晖中,羡慕它们。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思考】这首诗的首联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欧阳修生卒年1007-1072字号称谓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籍贯吉水(今江西吉安)主要成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写作背景]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64岁,自24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40年。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王朝。写作此文时,既老且病,春蚕丝尽,蜡泪将干。更何况,40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一、字音滁.山(chú)颍.水(yǐnɡ)恻.然(cè)骸.骨(hái)诮.(qiào)珪.(ɡuī)彊.(qiánɡ)二、通假字①聊以志吾之乐尔.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__________________③乃以难彊.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累于此者既佚.矣____________________尔,通“耳”,罢了讫,通“迄”,到彊,通“强”,强壮、支撑佚,通“逸”,安逸三、一词多义(1)幸①幸.无患______②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______③高雅得幸.于胡亥______④始皇帝幸.梁山宫________________⑤恐同类之内,皆生幸.心______(2)患①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____________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③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幸好希望宠爱指皇帝到某地去侥幸动词,担忧名词,灾祸名词,顾虑(3)固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____________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______________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__________________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____________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______________(4)疾①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________________②疾.雷破柱而不惊________________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___________④吾疾.作,愿留宿门下____________⑤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副词,本来形容词,坚固名词,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顽固形容词,快速地形容词,迅猛的形容词,大名词,疾病动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四、词类活用①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尚何暇.于五物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作动词,从……中获得悠闲名词作状语,副词,一旦;形容词作动词,同情五、古今异义①聊以志.吾之乐尔古义:________今义:志向;志气;记。②是为五一..尔,奈何古义:__________今义:五一劳动节的简称。③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古义:________今义:回声;响亮。表达。五个一。演奏。④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句子。⑤赐其骸骨..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的骨头(多指尸骨)。⑥居士曰:“不然..。”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虽然如此。告老退休。不是这样。六、特殊句式①省略句于是与客俱起(“与”前省略“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而名不得逃也(语气词“也”表判断)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是为五一尔(动词“为”表判断)不然(否定词“不”表判断)③倒装句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复何道哉(宾语前置)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阅大战于涿鹿之原(状语后置)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状语后置)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六一居士传更号原因“六一”之乐三宜归去向往归老1.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一”包括哪些?[我的理解]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诙谐的语言中隐隐透着作者的自傲。2.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我的理解](1)作者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①“老而休”,是必然规律;②“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③“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2)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3.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我的理解]善于谋篇的作家,都重视文章的结尾。全文的主旨,精辟的议论,乃至警策的语言,往往安排在结尾处,使人读完全文,或留下深刻的印象,或产生无穷的感慨,或引起联翩的浮想。所谓掩卷沉思,低回击节,起坐彷徨,种种艺术效果的取得,虽不能说完全归于结尾,但那精辟的点睛之笔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像这篇文章,以“六一”命题,而文章的主旨则是表现作者“三宜去”的理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只是作者向往的,这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六一居士最初被贬谪到滁山时,自号醉翁。初:当初,指的是庆历六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谪:贬官降职。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既:已,已经。而:表并列关系。且:又。于:往,去。颍水:淮河支流,发源于河南。则:便。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书一万卷,有一万卷,何:什么。谓:叫作,称呼。也:用在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集录三代集录夏、商、周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盘,又经常备好酒一壶。”酒一壶。”置:摆放。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客人说:“这只是‘五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居士说:“加上我这一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这难道不是六一乎?”‘六一’了吗?”是:这,这些,代词。尔:助词,罢了,而已。奈何:怎么,为什么。此:这,这个。岂:难道。为:是。乎:表示反问。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自己在太阳而走乎日中者也。下的影子迅速逃跑而活活累死的人。子:您。欲:想,想要。逃名:逃避名声。乎:表示疑问。而:因而,连词,表示因果。易:改变。诮:讥讽。而:连词,表示转折,却。乎:介词,于。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避。”疾:迅速,敏捷。走:跑,疾行。居士曰:“吾居士说:“我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本来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但也知道没有必要逃避;固:本来,诚然。然:连词,表转折。亦:也。夫(fú):语气词。吾为此名,聊以志吾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明我之乐尔。”的乐趣罢了。”为:取。聊:姑且,暂且。志:表明。客曰:“其乐客人说:“你的乐趣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怎么样呢?”居士说:“我的乐趣可以说得尽吗!如何:怎样。之:助词,的。胜:尽。道:说,谈论。哉:语气词,表示反问,吗。方其得意于五物当自己在这五种物品中得意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忘情时,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方:尚。其:自己。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语出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意思是心中有所专注,一切置之度外,都感觉不到了。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响九韶音乐,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在涿鹿大地观看大战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乐和舒适。虽:即使。九奏:即“九韶”,虞舜时的音乐,后人视为至美的音乐。于:在。之:助动词,的。野:原野。涿鹿:地名,在今河北。未: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喻:表达,说明。且:连词,表示并列。适:舒适。然常患然而常常忧虑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不能在这五种物品中尽情享乐,(原因是)世事给我的拖累太多了。然:连词,表转折。患:忧虑。极:竭尽。其间:指文中五物。者:语气词,引出原因。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被。者:引出判断。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其中大的方面有两件,官车、官服、符信、印绶劳吾形于外,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其:其中。轩裳珪(ɡuī)组:总指官场事务。轩:古代大臣所乘车驾。裳:官服。珪:官员参加朝会时手中所拿的一种玉制礼器。形:形体。忧患思虑忧患思虑从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也已经显得憔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人没有老精神却已衰竭,还有什么空闲花在这五种物品上呢?劳:疲惫。而:连词,表示转折。已:已经。悴:憔悴。未:没有。尚:还,仍然。何:什么。暇:空闲。哉:语气助词,表反问。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恻然哀之,天子发出恻隐之心哀怜我,虽然:虽然如此。其:我。者:表示判断。矣:语气词,表示陈述。一日:一旦,终有一天。恻然:哀痛忧伤的样子。之:指代我。赐其骸骨,同意我告老退休,让我使得与此五物皆返于田庐,庶几偿其能够和这五种物品一起回归田园,就有希望实现自己长期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以来的愿望了。这便是我表明我的乐趣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6 六一居士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748 .html